不忘初心,以爱为印 ——专访大J小D公众号创始人 Jessica

编辑:Nancy

  只有经历过的感悟心得 才能写得更深入、细致

  妈妈网:我们知道写原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找选题,开通公众号的前半年,100多篇文章里大部分都是你自己辛苦原创的,请问这些原创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哪呢?

  其实到现在已经有200多篇是我自己的原创了。要说灵感来源,那就是每天和女儿的朝夕相处,和我们康复师团队的日常交流。育儿,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过程,而女儿因为早产的关系,不仅把大部分早产宝宝有的问题都经历了,也把很多足月宝宝的问题都放大了。所谓“有病成医”吧,这些就是我原创文章的来源。

  这也是我现在一直坚持的,我只写女儿经历过的,不做任何理论翻译,因为我自己太明白了,经历过的感悟和单纯从育儿书了解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只有经历过我才能写的更深入、更细致。

  育儿知识是有时效性的 需要实时更新

  妈妈网:你现在生活在美国纽约,分享给妈妈们的育儿经验都是在美国学习到的,不少新颖的育儿知识都让国内妈妈们深受启发,你认为美国的育儿理念和国内的主流育儿理念有哪些区别?

  这个话题要展开讲其实挺大的,我简单说说我自己印象最深的几大区别吧。

  首先,育儿知识是有时效性的。

  这一点在美国体现的淋漓尽致,美国儿科协会每几年都会更新育儿知识,淘汰过时的知识,补充最新的知识。与之相比,国内这方面的意识不是很强,很多儿保医生甚至还都沿袭着好几年前的陈旧知识。而这一点也是我公号文章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希望可以带给国内妈妈们更新更前沿的科学育儿知识。

  其次,对于玩的重视。

  国内存在一个大的误区,总是会觉得“玩”和“学习”是对立的。但美国一直强调,越是会玩的孩子越聪明,但前提是家长需要了解如何引导孩子玩,需要给孩子创造环境进行玩耍。最简单的宝宝玩具,我曾经在公号里分享过,是有“聪明”玩具和“笨”玩具之分的。而很多家长在选购玩具时,喜欢盲目跟风一些网络爆款,却往往选择了很多“笨”玩具。

  最后,孩子从出生后就是一个平等的人。

  对孩子的尊重和接纳是这边一直倡导的,再小的孩子这边都会把他当成大人一样看待。因此,有什么问题会和孩子一起商量;需要做什么事会提前和孩子打招呼;面对孩子的发脾气会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如何度过。

  而相反,国内很多父母容易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来“教育”孩子,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就会出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或者总是用负面态度职责孩子,给孩子贴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