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娃被妈妈捅伤 孩子不打不成器?
编辑:Jade 出处: 妈妈网
日前,西安市又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虐待儿童案件,尚在上幼儿园的5岁半男孩童童(化名)因一句话惹得妈妈不高兴,被妈妈捅伤了腹部。对于自己的孩子,很多人都是捧在手里怕溶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母亲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施暴者,让这双原本应该用于温柔抚慰孩子的双手变成了伤害孩子的凶器?

  小编实在盘点不下去了,只要假想一下自己的孩子被虐打的场景,相信很多父母的心都会剧烈地颤动。虎毒尚不食子,究竟是什么仇什么怨,让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下此毒手?

  虐童父母:压力过大or精神病?

  1、“家长制”强权意识:施暴者不认为这是“家暴”

  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非常重视一个“孝”字,认为父母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家长制”强权意识的影响下,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就是:“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所以很多虐待孩子的家长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属于“家暴”。

  此外,有学者调查过这些施暴者的“身世”,发现他们绝大部分人在小的时候也受到过父辈的施暴,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来源于其原生家庭。他们小时候也挨过打,长大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后,他们就可以从当初的家暴受害者变成施暴者。也就是说,他们的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其实是源于其父辈思想的影响,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不打不成器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为了让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他们往往对孩子设定了很高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很多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一旦孩子的行为达不到他们所期待的高度,他们就会认为“我花那么多的钱/精力培养你,你却用这样的成绩回报我”,心里感到失衡,继而转化为怒气,期望用“打”来使孩子“听话”,从而促进孩子“成器”。

  另外有很多家长由于各种的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把希望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愿望。而当孩子无法实现这种理想,或者是家长“认为”孩子将无法实现这些理想的时候,家长就会因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而感到失望,从而对孩子爆发自己的怒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