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三:非猛药不用
网友提问:杨杨前几天发烧去了医院,病毒感冒,烧了三天开了些羚羊角口服液和退烧药。现在又开始流鼻涕和咳嗽了,医生建议让宝宝吊点滴,但我又听说小儿太小最好不要吊针,您说怎么办?
许多妈妈经不起看宝宝发烧遭折磨,一发烧就立即打吊针或用强药性抗生素,希望能快速抑制病情的发展,虽然知道会有许多的副作用也不能自拔。在西方,小儿感冒发热原则上不给吊针不随便使用抗生素,因为绝大部分小孩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完全可以靠自身的抵抗力慢慢“扛”过去的。所以,大家都会在孩子发烧过38.5度后吃儿童退烧药,然后休息多喝水,病程在4-7天会结束。而经常使用吊针及“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日积月累会让宝宝的身体产生抗药性,也就是说“药对宝宝体内的病菌已无力防护了”。更糟的是,还会引起药物伤害。我们知道七八十年代的满大街的“四环素牙”,那就是滥用四环素的恶果,而如今的抗生素副作用更强,更可怕。所以,新手爸爸妈妈快为自己补一堂课:如何正确为孩子把好“生病”“投药”这一关。
Tips:
1、不要迷信贵药、新药、广告药。
治疗效果与价钱是不成正比的,便宜而对症就是好药,贵若不对症,或即使对症也未必就比便宜药强。打着“最新研发”的药品也不一定最适合你家宝宝的。再者,人们对“老药”的疗效及副作用了如指掌。而对于新药,相信很多医生并不熟悉其特质,对其不良反应也知之甚少。而频繁打“广告”的药,爸爸妈妈们更要小心起见,用之前最好咨询小儿专科医生。
2、不要随便“进补”
经常被问到“宝宝该补什么”的问题,其中尤以“补钙”居多。有些家长认为小朋友经常感冒、身体素质不行,就是身体内缺少了某一元素,需要“进补”。除非医生有药嘱,哺乳期中的新生宝宝不需补任何营养品。一岁之后,也要看缺啥补啥。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补品”就是饮食加运动,“补药”服用不当会使孩子出现不耐受的表现,如流鼻血等。盲目“进补”,还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所以长期给婴幼儿不营养品,最好先让医生诊断缺啥再补啥。
3、不混合使用喂药量具,不乱喂药量
给小朋友的药量,是依据年龄、体重(身高)来计算的,所以每次喂药量应力求精确,且每次必须确认食用正确的喂药量具。许多妈妈习惯“滴管”与“量杯”混用,认为只要刻度一样,药量肯定没有差。但其实,“滴管”适合给尚不会“喝药”的小宝宝,且与之配对的药物浓度相对高。而“量杯”则是为稍大点的宝宝准备的,而与它配套的药物浓度相对稀。简单地说,把1ml“滴管”药剂倒入1ml量杯中,宝宝的药量肯定超标了。所以量具不能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