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易凝血的非O型血生存机率大
最初科学家发现,相对于O型血的人非O型血(A型、B型、AB型)更容易患上血栓性疾病。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研究者检测了不同血型的人血液中相关凝血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在非O型血人的血液中,两种参与凝血过程的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凝血因子Ⅷ)的水平要高于O型血。
原因在于A型血和B型血基因的基因产物,能延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的半衰期(在O型血群体中为10小时,在非O型血群体中25小时),从而使体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维持在较高水平。科学家猜想,原始人时期野外生存经常要与野兽搏斗,免不了会有流血的状况,若能迅速的止血,便有更多活下去的可能。所以,早期人类中,非O型人群更迅速的凝血能力赋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生存优势。
O型血比其他血型好吗?
疟疾让O型血最终占了上风
但从目前世界上各血型的分布比例来看,O型血的比例更高,是后来又出现了什么因素,让O型血基因产生了选择优势吗?
研究者们想到了传染病,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传染病都是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一个极大威胁。研究者们推测或许瘟疫也在“挑选”着人类的血型基因。
在诸多传染病中,疟疾大概是人类基因组最强的选择压力了,它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留下了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镰刀形贫血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遗传痕迹。据WHO估计,2010年全球仍有2.16亿人感染疟疾,65.5万人死于疟疾,死亡的大部分都是5岁以下的儿童。
疟疾最猖狂的时代是一万年前,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四处捕猎转变为更加稳定的农耕生活。家畜开始被圈养,森林里的树被砍掉后产生了大片的空地,雨水在这里积聚起来,形成了很多不流动的小池塘,这都为蚊子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温床,而蚊子正是疟原虫的宿主,是疟疾传播的必需媒介。疟疾致人死亡的原因是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会在细胞膜上表达一种粘附分子,这种粘附分子会与未感染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相结合,形成像玫瑰花一样的血液凝块,这种玫瑰花结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上,导致血管闭塞和严重的疾病,而且玫瑰花结的多少与感染的严重性成正比。
有研究表明,这种粘附分子对A血型抗原有较强的亲和力,与B抗原亲和力较弱。因此感染疟疾后,A型血人相对于B型血人和O型血人能形成更多的玫瑰花结。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那疟疾流行过的地区,O型血人数应该高于A型血。目前世界上O型血和A型血的分布确实与上述推论一致。在热带地区,疟疾较为流行,而在寒冷的地区,疟疾不那么流行。居住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区域的土着居民绝大部分是O型血。但是,在较寒冷的地区,如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格陵兰岛,以及欧洲和北美的北极圈地区,A型血是出现比率最高的血型。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O型血有利于对疟疾的抗性,A型血不利于对疟疾的抗性。另外还有研究指出,欧洲较多的A型血人群较多,可能也是天花蔓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