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时间】《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6)

编辑:Lucy | 出处: 妈妈网

  由此更可了解这所标举国际认证学程的小学,自有培养学生朝全人发展的教学目标;其描述“IB 学习者”轮廓,举出冒险、开放的心胸、关怀、原则、思考、知识、好学、交流、反省、平衡等十项学习标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亦鼓励他们多元学习发展。奖项之设置,即是脱胎于此。平日除了课业,“IB 课程”亦是教学重心;幼稚园至小五阶段属初级学程,小六至初中属中级,高中为高级学程。从“我们是谁”、“我们在何处”等大主题循序渐进导引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天赋与不足,并借由回顾过去每一年的事件与变化,看到自己与众不同的成长史。从个我、社群进而世界,这一套教育哲学显然希望学生在教室即能胸怀全世界,储存国际公民的素养与能量,将来能在世界各个角落打造富足的人生。

  我想着这些跟学业第一名第二名无关的奖项,看着那面贴着放大照片、写着殊荣的墙,有一丝叹息从心深处涌出。

  首先,请允许我稍为回顾一下自己的得奖历史。从小学二年级得到第一张奖状开始,我一路得过学业成绩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得过演讲、朗诵、美术、书法、漫画比赛奖状甚至包括一张拼小命差点昏倒的赛跑第三名;上了大学,开始得校内校外文学奖,出道后,也多次得各式各样文学奖项,我若去参加“拉面大胃王比赛”欧巴桑组,说不定也会得最佳呕吐奖。但是,但是,我从未有过站在台上聆听“赞辞”的经验。吝啬的中国人只在告别式时给人赞辞,还一面说一面哭,给得含糊不清。

  至于姚同学这个“思想偶尔与正常人严重脱节”的人,也是从小得一堆奖状,但不知基于什么心理,偷偷摸摸藏在抽屉不让父母知道。(怕被打吗?我小学时听过一个惨剧,有个男生回家跟阿母说他考试得第一名,不识字的阿母以为他只考一分,抓起竹竿又打又骂:“你好大胆考一分,我这么辛苦养你没目的啦,归气去死死!”)简言之,有多少次月考姚同学就有多少张奖状(视同保障名额)。大学念电机系,得书卷奖,随后竟被取消,理由是他修太多数学系的课不该得“电机系书卷奖”。即使得过大大小小的奖,他也从未有机会上台聆听“赞辞”。有些奖状干脆用寄的,人也不用去,由邮差颁奖,大喊:“挂号!”

  换句话说,我们两个身经百战的人,可能是父母族群中对“孩子有没有获奖”这件事具有免疫力且不会迷失于表相的。因此,看姚头丸手中那一张单薄普通、不如台湾豪华的奖状,我并不特别为自己的孩子雀跃(事实上,他的毛病不比优点少),我思索的是,从教育角度体会,一所学校如何不遗余力熏陶孩子,建立一个初期信仰:重视荣誉。

  校长写信,老师写赞辞,颁奖典礼,家长出席,合影贴墙。用五种作为办一件事,麻不麻烦?很麻烦。为谁?孩子。说的是什么?荣誉,荣誉,荣誉。

  其实,姚头丸在台湾念的私立小学也有类似的荣誉奖项。我们不妨做比较。

  每班每月选一名“×× 儿童”(姚同学的算法是,一年七个,六年四十二个,只要不转学都有机会得到啦!真是无聊人士),以及“礼貌”、“秩序”、“孝顺”、“清洁”等合起来的“十全十美”奖。“××儿童”的选拔方式,由老师提名候选人,再由同学投票,票数最多的当选。至于清洁、礼貌等,则由老师直接发给。“×× 儿童”得奖的小朋友会在朝会时上台领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