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得好还贫血?都是因为不懂科学喂养!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范围内的营养性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其中婴幼儿群体为高发人群,我国7-12个月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更高达20.8%。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影响婴幼儿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幼儿期的缺铁性贫血对智力和体能的不良影响是不可逆的。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吃得不好,营养跟不上,是形成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缘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宝宝的饮食经历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可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特别是6个月-3岁的婴幼儿,这让很多家长困惑不已。其实,“吃得好”和“吃得对”还是有区别的,科学喂养仍然是被许多家长忽视的一门功课。

  吃得好=营养好?“铁”定出问题

  1、母乳瑜不掩瑕,营养难以为继

  母乳富含各种营养素,吸收率高,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乳中的成分会发生变化,比如蛋白质含量减低,脂肪含量逐渐增高,4个月以后母乳中的含铁量会骤减。此时又是宝宝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足月儿1岁时的体重能达到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随着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胎儿期从妈妈体内得到的储存铁又逐渐消耗殆尽,母乳中的铁含量又减少,供应不足加之需求增加,就更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则易致缺铁。此外,人奶、牛奶和谷物中含铁量均低,难以满足婴幼儿的发育需求,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也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不管是母乳还是人工喂养,4月龄后都要关注补铁事宜,如有需要可额外补充铁剂。

  2、食补棋差一招,吸收才是关键

  面对宝宝缺铁性贫血,不仅要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来补充足够的铁,保证铁的吸收和利用效果也很重要。很多人都知道补铁的时候同时补充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但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知道维生素A和铁元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显示,缺铁性贫血的孩子中有68.3%存在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的问题,在铁剂治疗基础上给予维生素A辅助治疗,可显着提高缺铁性贫血的治愈率,“铁+维生素A”的补充效果明显强于单纯补铁。此外,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可抑制胃酸的分泌,阻碍铁的吸收。除了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乳制品、茶、咖啡、碳酸饮料也会造成铁元素的不吸收,它们最好和补铁食物及补铁剂相隔2-3小时食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