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ALP)是一种由骨骼、肝胆、小肠、肾脏和肺等组织产生的同工酶。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ALP主要来源于骨骼和肝脏,由成骨细胞和肝细胞分泌。ALP通过肝胆系统排泄,因此其水平的变化通常与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血清ALP水平的变化可能反映多种病理状态,其临床意义包括:
ALP检测是诊断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通过动态监测ALP水平,临床医生可以评估病情发展、判断预后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评估肝胆和骨骼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其动态变化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参考。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重要的酶类指标,广泛用于评估肝脏、骨骼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监测。由于不同实验室和测试方法的差异,其正常值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主要测试方法及其对应的参考范围:
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肝脏、骨骼、肾脏和胎盘等组织,其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肝胆疾病、骨代谢异常或其他相关疾病。不同的检测方法会因反应原理和仪器的不同而导致参考值范围的差异,因此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结合具体的检测方法和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
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检测是评估肝胆功能和骨代谢的重要手段,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参考范围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检测结果。
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的原因有:
1、代谢异常原因
碱性磷酸酶主[2] 要用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都会使碱性磷酸酶偏高。
2、胆道排泄异常
碱性磷酸酶是需要经过肝脏,然后由胆汁排出,当排泄过程中出现异常,那就会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
3、骨骼组织原因
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等血清碱性磷酸酶会升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偏低主要以贫血、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等疾病为多见。如果出现碱性磷酸酶偏高的症状,很有可能是由于肝硬化、肝癌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成人的碱性磷酸酶正常值范围为32-92U/L;1-12岁的儿童(不论男女)的碱性磷酸酶正常值都应小于500U/L;15岁的女童碱性磷酸酶正常值在40-150U/L之间,12-15岁的男童碱性磷酸酶正常值应小于750U/L;20岁的男童碱性磷酸酶正常值在40-150U/L之间,如超过此最低及最高范围的正常值均为异常,都应及时查明诱因。
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可见以下症状:
1、无黄疸:肝硬化、肝细胞癌、胆管疾病(胆管癌,肝内结石)、局限性肝损害(转移性肝癌、肝脓疡、肉芽肿性肝损伤)、其他肝疾病(慢性肝炎、脂肪肝)、骨疾病(佝偻病骨软化症、或骨肉瘤)、转移性骨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骨、肝转移)等。
2、有黄疸: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肝炎病毒以外的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肝内胆汁瘀滞、阻塞性黄疸(胆管癌、胆管细胞癌、胰头癌,总胆管结石,硬化性胆管炎)。
那么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怎么办呢?
如果检查中发现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患者一定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找出病因,并根据具体病情做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是生理性的原因,就属于正常现象,大家不必担心。 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患者首先要弄清楚是哪种病引起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
血清碱性磷酸酶指标低可以见于牛奶-碱综合征、坏血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摄入过多、恶性贫血、重症慢性肾炎、呆小病、恶病质等症状。那么血清碱性磷酸酶偏低怎么办?
可以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例如纳豆里面富含优质的蛋白质,还有纳豆菌、异黄酮、维生素E、维生素c等多种有效成分,对人体起到综合调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