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儿童药品安全问题何时休?

编辑:xiangmengjie


医生用药安全意识和逐利心理博弈

  医生用药安全意识和逐利心理博弈

  除了药企在药品研发、质量把关和公众知情权上的缺失外,其实用药安全也是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由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超剂量中毒、用错药、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不良反应等等产生的事故,也屡见不鲜。

  用药安全是一个“安全链条”,从研制到审批,从生产到监管,从进药到卖药,从医生到患者,哪一个环节出现松动,都会危及用药安全。因为这里面同时还有个“利益链”,之所以存在随意审批、监管不力等问题,就是因为“利益链”腐蚀“安全链”,商业贿赂存在于药品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很多药厂生产的都是同一种药,要想卖出去,就要给医院高额回扣或红包,一些劣药甚至假药就这样进入了医院和药店。药品流通环节的商业贿赂行为给用药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以给儿童服用抗生素为例,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则是: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但临床中很难做到,很多医生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使用原则,而是经济利益。

  国外用药安全:还是比我们的“放心”

  对于儿童用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一向有严格的规定。临床医生通常会按照年龄,将儿童分为2岁以下、2-6岁、6-12岁三个阶段。最小的孩子,通常不许服用非处方药,吃药前必须看医生,要买药必须有处方,而且这些药都是水剂的口服药,服药时可以用针管打到孩子的嘴里,非常方便;2-6岁孩子吃的药,虽然剂量相对大些,但也基本上是水剂,孩子可用小杯子直接饮用;6-12岁的孩子,可以吃一些丸剂或片剂。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针剂的风险相对较大且很痛苦,因此,FDA特别要求,孩子感冒后,无论多严重,均不建议医生给孩子打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