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听力从小爱护 基因检测可防风险

编辑:chendanlu | 出处: 妈妈网

  


“一巴掌打聋”基因患者多在三四岁发病,感冒和外伤常常是发病的诱因

      “一巴掌打聋”基因患者多在三四岁发病,感冒和外伤常常是发病的诱因,即使轻微的外伤也可引起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眩晕。对携带这类基因的孩子,要防止其头耳部外伤;适当限制剧烈活动量;积极治疗急性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因为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多累及咽鼓管和中耳腔,导致内耳压力异常,干扰耳蜗的液体正常循环,出现耳塞、脑涨、听力下降。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已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在中国,药物性耳聋的发病率超出了原有的想象,在一系列的文章报道中,门诊散发的听力损失患者约5%是由于药物聋基因突变导致的,而在聋哑学校这一特殊群体中,则高达12%的患者是由于携带药物聋基因突变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而致聋。

  在我国,由于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律法规,许多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专家介绍,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药物性耳聋一旦形成,很难治疗,尤其是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更难治疗。滥用药物尤其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是儿童后天致聋的主要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常规听筛与基因筛查相结合高危个体的检出率显著提高    如今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采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和(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仪,对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的新生儿进行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采访中,聂文英主任说,这种常规的新生儿听力检测只能测出孩子当时耳聋与否。部分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的患儿虽然出生时能通过常规的听力筛查,表现出听力正常,但在接触相关药物或者头部受到震荡外伤时,就会出现迟发性耳聋。

  弄清耳聋病因是预防耳聋的关键。

       聂主任说,利用耳聋基因检测,孩子一旦确诊,可及时通过多种手段提前预警,注意行为干预,避免或延缓耳聋发生。比如,对测出有药物性耳聋基因的新生儿及时给予用药指导,他们只要终生不服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就能避免耳聋。对于携带“一巴掌打聋”基因者给予行为指导,不要让头部受到剧烈冲击,可有效避免因运动不当造成的耳聋。

  常规新生儿听筛与基因筛查相结合,可筛查出先天性聋儿、迟发性聋儿和药物聋儿潜在高危个体(家族),提早确诊先天性遗传性聋儿,预防迟发聋孩出现,产生1+1=11的协同效应。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疾病进行专项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对防止残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耳聋基因筛查只需一滴足跟血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就是应用最先进的基因筛查技术,通过新生儿的一滴血,来检测中国人最常见的耳聋热点基因,看这些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及早发现后天迟发性聋及药物性耳聋高危个体(听力筛查通过,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或无明显诱因,有可能出现听力损失的遗传性耳聋个体),显著提高耳聋高危个体的检出率,并及早预防有关聋病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