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市场的生态无比贫瘠,在音频上,凯叔是极有希望成为令人尊敬的品牌。现在已然成为第一品牌。而站稳第一只脚,其粉丝量和融资估值,都让凯叔有了跨品类建立品牌从而建立强变现渠道,进而改变儿童市场生态的资本。
那么接下来如何走,就至关重要了。我觉得需要清楚地回答2个问题:1)“我”是谁?2)“我”要到哪里去?
1)“我”是谁?——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包括核心能力、价值、模式。
和Disney不一样,“凯叔讲故事”不是内容品牌的源头,更多是一个内容的制作方—在原始文字内容上加上自己的创作。品牌的价值,沉淀在凯叔身上,包括声音、形象等。
既然先做媒体品牌,尤其在国内,大可不必纠结用户是否回到自己的社群里,先借助各种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也不必纠结是品牌模式,还是听上去更互联网的社群模式。我觉得可能不存在所谓社群模式,社群模式可以拆分成为品牌和渠道。
归根结底,凯叔是品牌模式,是由媒体品牌形成的社群(即渠道)。之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品牌可以和渠道合二为一,是因为移动端App/微信,既是内容的载体也是渠道,而在过去大众媒体时代,内容载体和商品渠道是分离的。
2)“我”要到哪里去?——以现在的位置作为基点,在生态系统中明确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角色定位。
凯叔只要能不断用各种办法加强“品牌>>社群”的循环,不断壮大社群,解决内容/产品的变现问题,能确保内容/产品提供者在凯叔的渠道/平台里能挣到钱,而凯叔只要做到“监控”这个平台上的产品/内容能保持更高的水准,即让“良币获得生存,劣币自然驱逐”,那整个儿童市场的价值恶性循环将就此遏制,新的生态即有可能建立。而谁能建立或影响生态,那在整个市场中的价值自然将十分可观,无论具体做什么。
“凯叔”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不重要,但如果非要回答的话,我觉得,虽然也许凯叔并不乐意这样的比喻,但我更倾向于比做“新媒介时代的儿童内容频道”(频道还是借鉴了电视台、电台的概念,并且有传播、渠道的涵义)。我小时候的央视少儿频道的“七巧板”、央广的“小喇叭广播”和现在的“小小智慧树”,都是具备品牌公信力的儿童媒体渠道。凯叔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在新时代具备公信力的新媒体渠道,因为中国的儿童互联网市场需要这样的角色。
过去电视、广播只解决信息传播,现在App这样的新媒介,是可以直接把各种类型的内容(音频、视频、书,甚至游戏)直接精准送达用户的。简单说,凯叔只要不断推出优质音频、视频的内容,通过微信+App,配上电商模式,就可以一揽子做央视+央广+电视购物的所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