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Disney能否不从动画、电影开始?

编辑:wisteria

  对的时间点:传统形式的内容+新的渠道是更当下的机会

  过去几年所有做儿童互联网产品的团队,都在想新形态的儿童产品是怎样的,然后一心想要做出来,“无视”市场的成熟度。创业前三年,我每年评估都说离儿童市场爆发还有2年(早知道应该前三年先生个娃,第四年再创也不迟T_T)。

  反观2014年起步的凯叔,借用微信/微博的平台,用传统的“声音播客“的形式,生生做起了40w的粉丝,并反向撬动了图书市场,做到了过去4年里,拿到投资专做电子书出版的“乐豚”、“黑麦”、“苹果树”等想做但没做到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儿童市场还在从传统向新媒介转移的时代:商业层面,出版业还必须抓住童书这个救生圈,声音媒介是对图书很好的补充和促进;用户层面,中国父母对电子屏幕的戒心,反而让针对儿童的声音内容有了更加强烈的需求。

  而在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的红利期,年轻父母进入了移动端、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加上父母对儿时广播故事的怀念,在这个一片空白的市场里,媒体人出身的凯叔凭借出色的意识和营销能力,在一年之内积累起几十万的粉丝,迅速成为了儿童声音内容的第一品牌。

  运气永远是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但机遇永远给有准备的人。王凯过去几十年,从配音演员到广播台到电视台,声音和表演一直是核心技能。而恰好在那时有了一个爱听故事的女儿,所以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开始了。人的特殊经历,加上天时地利,都让“凯叔”这个品牌很难复制。

  事后的成功因素分析不是本文的重点,凯叔也只是刚踏上征途。我最想探讨的是,”凯叔“这样以媒体切入的公司未来是否有可能做成影响生态的品牌?而说到儿童品牌,绕不开“Disney”—儿童市场玩家,没有人会没考虑过成为“Disney”的可能性。

  Disney品牌模式的诱人之处,是除了每年出几部让孩子(包括大人)欲罢不能的动画/电影,剩下的几乎就是等在被窝里数钞票—通过品牌授权就可以进入儿童相关的几乎任何产业里了。但国内动画产业糟糕的状态,让我们不禁会问:成为Disney,还有别的路径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