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建构一下儿童市场的生态。以下是一张互联网人眼里的儿童市场的生态模型:
受过去20年BAT们的影响,大多数互联网人对儿童(包括成年人)市场都是这么建构的,因为所有互联网人都想做”入口“,所以给每种媒介形式的内容做一个App工具/门户,甚至做一个硬件终端,是一个如此理所应当的想法。所以有了乐看、口袋故事等各种单一媒介的”平台型“公司。而做儿童智能终端(pad/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甚至希望做这些”入口“的入口。左侧做内容的公司,除了有可能”平台化“的炫酷智能玩具,都是不被资本看好的。
互联网的习惯(定势)是做一个工具/产品,针对一个/几个场景,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最近魏武挥老师写的《网络音频正处于爆发期的前夜》,本质大概是说几家音频内容“平台“公司的竞争最后都落到了内容(版权)的争斗,和视频网站如出一辙, 但”凯叔讲故事“显然不是这个逻辑。
因此,我重新建构了儿童市场生态—竟然发现,这实际上是”孩子的视角“。
以内容为线索,我试图建立3个维度,勾勒出信息形态、内容形式(产品形态)、产业角色的关系。这个视角的模型更能反映真实市场的生态,并能说明很多问题:
1、儿童市场的品牌模式VS渠道/平台模式
儿童消费的是内容,建立的是对内容的整体品牌印象。他们的逻辑是“我喜欢xxx,所以ta的故事、儿歌、动画片、书、玩具,我都喜欢”—这个xxx,可以是故事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媒体/渠道品牌(比如我小时候的鞠萍姐姐)。其实凯叔这样的媒体渠道,是在原有内容上创造了价值的,其品牌是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品牌模式对儿童人群是更直觉和自然的。
相反,定位儿童人群的纯渠道模式,针对某个具体场景,价值一下就狭窄了很多。比如,儿童音频故事的场景主要是睡前,按照互联网注意力经济学的理论,如果只能占领那0.5-1小时,价值能有多大呢?而且也许更“可怕“的是,可能针对儿童的内容渠道价值是脆弱的,因为儿童只在意内容,哪里有好内容就去哪里。
私以为,品牌模式是天底下最好的模式,因为非常的轻,看Disney就知道了,但前提是能建立起品牌来。当然,做品牌模式的难处就是必须提供多个场景下,多个品类的产品—但不必每个品类都是自己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