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Disney能否不从动画、电影开始?

编辑:wisteria

  但是中国儿童市场的生态真的很糟糕(几乎已经到极点了),这似乎针对原因:

  1)每一个方块上,目前为止,中国儿童市场里几乎都没有“真正值得写上去的名字”。我认为的标准,是在体量规模和质量、品牌上“值得尊敬”。我承认这个标准有些高,因为我的标杆是美国、欧洲市场。我也说了是“几乎”,比如“传统的”电视台里,央视的少儿频道还是可以算上的(咱们不和PBS、Nickelodeon Jr.比)。

  2)针对儿童/父母的新渠道,几乎大部分缺失(这是问题,也是互联网IT民工们的机会)。

  视频方面还好一些,这里有优酷、土豆和爱奇艺,(BAT粑粑麻麻们是时候该发力了),当然还有拿了许多版权的“乐看”。但是其它品类产品,都没有建立起精准的、具有品牌公信力和变现能力的新渠道,导致还要依赖传统渠道。私以为,这是中国儿童市场的死穴,而非版权环境问题。

  拿传统的动画行业举例,央视动画频道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排片已经排到了3年后,还需要有够硬的关系才能播放。这是强媒体渠道的垄断带来的后果。内容本身无法产生现金流,只有等到动画片上了电视台,才有可能签下广告、衍生品的合同。理论上动画片从策划生产到产生收益的周期,将长达3年以上,这会拖垮任何一家想好好做内容的商业公司。国内儿童动画内容渠道需要新出口—君不见国外Youtube已经快成主要的儿童动画片渠道了吗?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儿童APP领域,但相反是因为没有如同央视一样的强媒体渠道,无法帮助内容生产者变现。这大概也能解释工程师爸爸改做“口袋故事“,从另一个媒体渠道切入的原因。

  3)生态里,各个角色之间的协作都很差,各自死守在自己的不断缩小的领地里,没有价值流通。比如,现在出版社对内容版权的控制,都还局限在“任何短期有可能影响书的销量的合作,一概免谈”这样的心态上。内容版权合作成本太高,因此所有做儿童产品的需要角色形象,就都各自做一套(也部分因为贪心—都希望有自己的IP,有一天成为Disney)。

  2、儿童市场未来的价值走向

  内容产品的价值增值是从模型左上角的内容源开始,向下、向右,每跨越一个维度,都会增加价值。从未来的趋势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内容都在向富媒体化、互动化、智能化发展,即向下、向右的内容产品形态。谁能把握住未来的趋势,谁有可能在中国的儿童市场生态里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能“写上名字”的公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