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欺负我!”孩子之间起冲突咋办?

编辑:xiangmengjie | 出处: 妈妈网

  孩子之间相互欺负源自“自我中心”

  妈网特约专家:我们从皮亚杰这个实验可以发现,有时宝宝即使听懂了别人说话的意思,也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描述,他们不能想象别人和他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于儿童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绝对的,只注意事物的某个具体的突出的特点,不能从不同角度,或为别人设身处地想问题。

  一叶障目的故事大家都觉得可笑?但2岁的小朋友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用手把眼睛捂了起来,喊道:“妈妈来找我。”他以为自己看不见妈妈的时候,妈妈也就看不见他。3岁的孩子看到夜空上的月亮,问:“月亮公公什么时候睡觉呢?”如果成人告诉月亮一直是悬挂在天空上,她会不理解:为什么我要休息,月亮却不累呢?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思维完全是自我中心状态的,她还无法理解,世间事物不同的活动规律。所以说,幼儿的推理方式常常以自我出发点,只做感情性的推理。这实际上需要随着大脑的发育、经验的积累,才会逐渐形成客观的、科学的逻辑推理。

  妈网观察团:确实,了解到孩子成长思维的必经之路,家长们就能放松点去看待这个问题。但遇事要具体怎么对待,还是很讲究技巧的。

 
利用同理心 孩子被欺负时给他正确的指引

  利用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巧化干戈为玉帛

  妈网特约专家:处于“自我中心”状态的宝宝,还不懂得小伙伴相处。芊芊妈妈看到孩子秋千被抢,心疼孩子,又有点抱怨对方家长不干涉,觉得自己孩子被“欺负了”,却没意识到,孩子如何面对“欺负”,如何在被“欺负”中学会跟同伴自如交往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同伴﹑同学都友好地善待她的孩子。孩子必须学会独立解决与同伴间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否则,他在群体或和别人交往中只能处于劣势,对集体生活产生畏怯﹑自卑心理

  比如:当孩子的秋千被抢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和表现,事后再作为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假如宝宝很平静,跑去玩滑滑梯的话,就表扬他懂得退让是懂事的表现;再启发他,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比如,下次玩的时候,遇到小朋友特别喜欢换秋千,主动让给小朋友玩,这样会称为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玩就会更有意思。

  如果宝宝也非常喜欢玩秋千,被抢时愤怒,很生气,你也可以先帮他疏导情绪,告诉她下次遇事时大声表达不满:“你为什么抢我的秋千?你再这样,我就不跟你玩了!”让抢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或者试着跟那个孩子协商:你为什么抢了我的秋千?这样你的滑板车要跟我交换玩。让孩子学会平等互换。另外,还可以反过来启发宝宝:“你喜欢玩秋千,但人家抢了你的秋千,你觉得不开心是吧?那么以后遇到别人玩秋千或者喜欢的玩具时,你也不能硬抢哦,对不对?”

  妈网观察团:记得《爸爸去哪儿》中,张亮教天天理解村长的心情时,就是用到这种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原则。这个镜头播出后得到很多教育专家的肯定,好多爸爸妈妈也觉得很受用呢。确实,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多交流换位感受,尤其是在小伙伴间发生冲突和争论时,要启发宝宝考虑别人的权利,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学会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事物,这样能逐渐平稳渡过自我中心的阶段,在学龄后才能有比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哦。接下去一位妈妈的遭遇比较奇葩,我们一起看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