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时间】《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8)

编辑:Lucy | 出处: 妈妈网

  我们“流落”异国,别无选择,一切交给学校安排。既是行之有年、广受欢迎,想必学校与家长都已形成同一阵线,我们就不要拿台湾的那一套“教育意识形态”去顽抗,快快翻开课程介绍要紧。

  第一期有七门课:“气流与飞行”、“星系的故事”、“研究与多媒体”、“机器人”、“拯救海洋”、“神秘的疾病”、“天灾”。

  每门课都附有课程介绍、任教老师(由四五六年级老师担任)、概念/能力要求(如:需具有研究、高级思考、写作、搜集资料、呈现、团队合作等能力)以及特殊要求,如:需家长协助使用CSU大学图书馆、需准备色笔等。

  第二期有九门课:“太阳系”、“华丽的显微镜世界”、“诗集”、“数学/多面体城镇”、“CSI鉴识科学”、“电脑艺术”、“机器人”、“奥林匹克数学”、“野外探险”。

  看着选课单,我都想去上课呢!尤其CSI鉴识科学,课程介绍提到“你会学到读指纹、分析笔迹”,我常看《CSI犯罪现场》影集,充满未褪的福尔摩斯情结,颇觉新奇。野外探险也不错,需择定地区研读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生态资料,设计出自己的“探险地图”,需交报告。

  姚头丸选了“机器人”课,四五年级学生二十一人,分五组,每组需讨论、设计弄出一个会动的机器来。能力要求提到,需具有科学、数学、工程概念,能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十月开始上BEAT课,每周一到四,共四天,下午最后一节,一小时。分量不轻。

  我仔细研读所有课程介绍及能力要求,出现最多的字眼是:要有研究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需交报告)、团队合作。

  这是小学吗?十、十一、十二岁的孩子懂什么?不是应该叫他们:安静,不要讲话,注意听,快快把黑板上的题目抄下来回家做两遍。

  如果我们从头回想这所学校所标举的十项特质,“Whoweare”自我探索,主科能力分班,成绩单表列非学科能力评量,一周开设四小时BEAT选修课……这种种作为,让我合理地推测,这不是小学,是一所小大学。

  为什么?我想问为什么?

  我更想知道,从这套理念训练出来的孩子会如何看待知识、社会、世界与人生?如何面对难题,寻求解决?

  不打小孩,难道不怕他们将来变坏吗?不辱骂,难道不怕长大目中无人吗?回家功课只有一样外加阅读二十分钟,不怕敷衍造假吗?假期不给功课,不怕孩子松散吗?暑假没作业,不怕懒散、学习欲降低影响国家竞争力吗?不补习,不怕将来赢不过人家吗?不写测验卷,不怕考试吃亏吗?

  我无法回答。真的无法回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