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三:育儿即育己
这是一句颇有宗教气息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问题,你不够好孩子才不够好,这种“原罪式”的鞭挞,让家长陷入自责,却忘了育儿,更重要的是智慧和方法。
育儿即育己的观念正确吗?
育儿即育己,强调的是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榜样的力量绝非唯一。不同思维偏好的人,对榜样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B象限的人最需要榜样,D象限的人则更重个人感受和思考,推倒权威,D象限的人创造力才更能得以体现。C象限的人愿意跟从,但A象限的人则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和自我判断。
过于机械的模仿,属于“圣贤式”的教育。王阳明的心学早已说过,所谓圣贤,能够为我所用才是圣贤。天性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思考角度是不一样的。你这么做,他不一定这么想。
所以,是“育儿需育己”,而非“育儿即育己”。大谈修行的,多是在利用“原罪”情结。“一切都是我的错”,亲子问题就解决了吗?家长要多好,才是合格的好?到不了XXX的标准,就不可以做家长?
人生可以是一场修行,但教育是一门科学。修行是向内的,教育是向外的。修行只跟自己有关,“搞定”自己足矣,哪怕用的是“欺骗和愚弄”。而教育跟“他人”有关,绝对不可以有“欺骗和愚弄”。带TA观世界,胜过给他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