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时间】《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5)

编辑:Lucy | 出处: 妈妈网

  我很赞成这种做法,如此才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味追求齐头式平等或假象资优毫无意义。

  姚小弟的负担不算轻,一个人进到全英文环境“打拼”岂是容易?到了学校,听、说、读、写,只能靠自己求生。除了阅读课,还有拼字课与文法课得对付。另外,他的级任老师还在课堂念故事,一本少年小说:There’s a Boy in the Girls’s Bathroom,有个男孩在女生厕所。没有书,学生听完后须回答一些问题,类似我们的学习单,譬如有一题问:“He was an island”是何意?我们考虑姚小弟的程度特地去买书,让他在家预习。一百九十多页全文字,确实工作不轻,他也认命不抱怨(这是他的优点)。每天都有功课,主要是数学与阅读二十分钟。

  乍看阅读二十分钟这项功课,觉得很空泛,但老师告诉学生对功课要有责任感,学生也真的执行。父母每天必须在联络簿上签名,若确实有做功课就打勾,次日可集一颗星星,集满十个可换:玩具、用品、电玩时间、没有功课,四选一。这一套台湾也施行,可见鼓励孩子的招数中外皆然。

  我发觉他们非常注重阅读,可说把它当成最重要的回家功课。孩子也不怕看厚书(课本都厚得像砖块),阅读的持久力较足,学校几乎是排除万难(无太多纸笔作业、测验卷、练习簿等功课)把晚上时间空出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即使如此,他们还叮咛不要超过四十分钟。为什么?我猜是白天已经很累了)。台湾因薄课本影响,很怕厚书,出版社对厚薄的计较已到偏执地步,J.K. 罗琳若是台湾作家,《哈利? 波特》一定不可能那样出。加上学校、家长崇尚纸笔作业注重考试成绩又要课外补习,孩子没有太多时间阅读。由此可见两套不同的教育理想与实践。也许不同国家对于要栽培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各有坚持吧!我们的纸笔训练有助于熟练度,面对考试也能有好表现。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倒也罢了,若觉不足,那就得自求多福。

  有一次与好难聊天,他说内地学生为了高考(考大学)也是采“题海战术”,做遍题库以求佳绩。他任教的经验觉得,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到了国外很能考试,但做研究很快碰到瓶颈,上不去。看来,两岸在某些地方还挺能交流的。

  我也很赞同周六日无功课,让大家都休息。别让妈妈每到星期日下午开始发脾气,骂小孩为什么功课没做完?很多妈妈的子宫肌瘤跟孩子的功课有关,“教育部”与“健保局”应联手正视这个问题。

  即使我觉得这学校已经不错了,这里还是有私立学校,学费一学期二千五百元(约台币八万二千元)。唉,教育已是阶级产物,贫富差距大到可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