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比较常用的音乐胎教传声器,它有两个传出部分,一个是妈妈听的,一个是胎儿听的。科学家做了许多实验,发现声音中最响的部分不高于2000赫兹的音乐,胎儿听起来比较舒服,最响的部分如果高于2000赫兹,胎儿会不舒服会躁动,因为胎儿在六个月之前,听觉系统还没发育完善,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孕妇们最好不要去噪音比较大的场合,避免伤害胎儿的听力。如果不能保证某些胎教传声器的科学性,在安静的环境里,放些舒缓的音乐也能起到效果。脑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支配音乐能力的中枢分布在右半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优势半球在左脑,音乐的刺激,促进了胎儿右脑的发育。刘泽伦说,他做过一个统计,接受过科学的音乐胎教的胎儿,出生后听到同样的乐曲时,会停止啼哭露出舒服安逸的表情,这说明,胎儿时期的刺激,在胎儿大脑中留有刺激的痕迹。当然,对胎儿进行音乐胎教要听医生的建议,不要过早,要在六个月之后。黄杰和马银平在怀孕期间,所做的胎教,包括了合理的营养,必要的抚摸刺激、音乐刺激,另外她们还经常对胎儿说话,让它熟悉身边亲人的声音,这些环境良性的刺激都能促进大脑的发育,那么,科学的胎教还包括哪些呢?
科学地面对“胎教”!
手电筒的光照射子宫时,超声波记录了胎儿眨眼睛的动作。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眨眼睛动作,会在胎儿体内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采访:小孩在妈妈肚子里一片混沌,什么也看不见,刚才做B超,我们能看到,手电筒一照以后,小孩眼睛一眨,说明光照刺激它相应的视觉神经,使它发育。
受到刺激的感觉器官,产生电脉冲通过传入通道传到大脑皮层,在这种电脉冲传导过程中,会诱导大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这棵树的突起增多,从此靠这些突起的枝杈和更多的神经元建立联系。使参与传导信息的细胞增多,如果大脑网络越发达,反应就越敏捷。动物实验证实,智力低下的动物,神经元是光秃秃的,几乎没有突起,而智力正常的动物,有许多的突起,突起越多,反应就越灵敏。这就为外界的良性刺激促进胎儿大脑发育找到了实验基础。
采访刘:在日本的京都大学,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都做了相应的动物实验包括小白鼠的,包括黑猩猩的,这些动物实验也是在胎崽时期,出生以前,给它环境良性刺激,灯光,音乐,当然饲料都是一样的,另一组不给了是黑暗的,这两组胎崽出生以后,它的神经系统发育截然不同,比如从迷宫里走出来,接受刺激的很快就出来,相反没有刺激的,走不出来。
采访马:手电筒照,我觉得就是一开始是没有什么感觉,就是慢慢到了后来吧,就感觉它好像追着手电筒的光走,就有时候能在你肚子里翻一个跟头,那种感觉,然后它就转过来了。人们就是抓住胎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使孕育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这些惊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来促进胎儿大脑的发育。
采访刘:总的来说,是从功能促进它的组织结构的发育,那么将来孩子的大脑网络就更丰富,在学习的时候,记忆容量就大。
1996年 翟逸清出生,体重4.8公斤。
2002年 马诺然出生,体重3.4公斤。
出生后的婴儿,还要继续接受必要的刺激。每天必要的正确按摩,给他们柔嫩皮肤最直接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发育。接下来的两年中,婴儿的大脑还要继续发育。
翟:她在刚一出生几个月的饿时候,比书上说的,同龄的,比如几个月开始翻身,几个月开始能够坐起来,还有她的智力方面都比书上说的要超前。
翟逸清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一般的儿童,两三岁开始认字,而她十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在玩耍中认字了。
马诺然各方面也表现出超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