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没有自主的认知能力,是不能接受教育的,这种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是胎儿能够感知外界刺激,能够随着母亲的情绪波动而活动,这是个事实。那么胎教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采访刘:胎教不应当作为一个教育的内涵去理解,应当是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一种良性的促进作用,胎教的本质应该说是从内外环境上,维护它有一个生长发育的环境,它才能够生长发育得更好。
科学地面对“胎教”!
作为成年人来说,身体的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神经末梢,通过它可以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对于子宫内的胎儿呢?
翟逸清和马诺然在胎儿时期都接受了什么样的胎教呢?
1996年初,32岁的黄杰怀孕了,要做妈妈了,她却有些紧张了,因为她担心自己的年龄。
最佳的生育年龄,女性25岁到29岁,男性30岁到35岁,这组搭配夫妻生的优生儿童占多数,那么黄杰等于错过了这个最佳的生育年龄了。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每个父母的愿望,黄杰夫妇也不例外,他们想利用胎教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然而在当时,人们对胎教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那阵胎教好像泛泛指的就是听听音乐。
夫妻俩决定来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寻求帮助。赵忠桢,产科主任医师,从事胎教课题的研究,她的回答跟黄杰夫妇心目中的胎教多少有些不同。
采访赵:母亲在怀孕的中间,要求情绪好,要求吃的营养要全面、合理、充分平衡、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就是平衡饮食,同时要求去含有丰富的氧气的地方,公园,环境优美的地方,去吸点新鲜空气。
赵忠桢并没有主张她们过早给胎儿听音乐,而是在第一步,就强调情绪和充分的营养,对胎儿大脑进行促进。黄杰夫妇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这个计划。
与黄杰不同,6年之后,北京的马银平是在最佳生育年龄,25岁的时候怀了孕,相同的是,她们都是在舒心安静的环境中,给胎儿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其实最早提出胎教之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母亲都做过胎教,她们的方法是,眼睛不看不正经的颜色,耳朵不听淫秽的乐声,口不出狂傲的话语,用这样的方法对胎儿进行教育,现在看来,这多少有些唯心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也提示了一个道理,就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保持一个安静、舒畅的心情,也就是育儿专家们所说的优良环境养胎,这个环境包括孕妇的心情,更重要的就是营养环境,从一个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受精卵,发育成三、四公斤的胎儿,营养完全是从母体中获得的,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等,缺哪种都不行,我手里拿了一根电线,我们知道,这个外皮是起绝缘作用的,保证电的定向传递,如果没有它,里面的电线就会走火,我们的神经也是这样的结构,外面有一个叫做髓鞘的外皮,如果缺少了一种叫做DHA的物质,就是我们所说的脑黄金,没有这个外皮,神经会联络不好,表现就是记性差,注意力涣散,这个脑黄金,它存在于许多海产品中,另外我们吃的一些食物中的有些成分可以转化为脑黄金,比如核桃。对于胎教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了,它不是对胎儿进行教育,而是给它创造更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让孕妇在舒心的环境里营养均衡,保证胎儿发育所必须的充足的营养。
采访刘:我们就意识到,在子宫内,孩子是没有条件学习的,我们也没有手段使它看到我们的东西,只能听到声音,只能有一个感觉器官,接受刺激,所以说,只能是一个大脑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