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讶!母乳喂养竟能提高日后社会地位

编辑:chenyuling | 出处: 网易网

  混杂因素难控制

  这样的研究结论无疑又提高了母乳的地位。不过对于这项研究,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有不同的看法。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母乳喂养是包括who等的国际组织所提倡的,而提倡的背景有两个,一是对于那些在贫困地区的孩子,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而提倡母乳喂养,第二个是由于配方粉的发展,一些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年轻母亲们放弃了母乳喂养转而使用配方粉,这是一个偏差。“因此基于这两个背景,我们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把母乳喂养延伸到社会地位,延伸到很多能力的发育上,我觉得没有严格的可禁得住证明的科学论据。”丁宗一说,“英国的研究人员作过很多有关母乳喂养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设计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混杂因素控制住。”

  社会地位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宗教、风俗以及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地位都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乳喂养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成立。

  对此塞克尔也表示,确实如此,在母乳喂养与社会流动(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向另一个社会阶层)之间确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作用。

  不过塞克尔告诉记者,她们已经将这些因素都计算在了统计模型中,并且“也试图模拟随机控制实验,使之成为可能”。而且,塞克尔认为,这项调查中来自两个不同年代的调查对象,已经是处在不同的经济时代,这也使得他们的研究更加有力。而在计算了这些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后,母乳喂养的效应被复制了,“这让我们更加自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母乳效应”。

  丁宗一认为,除了这些,母乳本身的质量、喂养时间的长短与社会地位的因果关系也没有进行论证,而且也很难论证。“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对孩子母乳喂养有可能持续到几岁,但是经过后来的经济、文化、教育、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孩子成人后还是处于比较低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就很难判断,到底是母乳质量不好,还是社会因素所致。而且,研究持续时间越长,混杂因素就越多。”


母乳喂养好处

  母乳喂养的好处不应极端化

  “当公众把母乳喂养当成是一种宗教、一个信仰来宣传时往往就会极端化。”丁宗一说,“如果把所有的好处都归于母乳喂养,就显得不够客观了。”

  实际上,对于母乳喂养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智商、能力发育、大脑容积。丁宗一说:“有些研究母乳喂养与智商的关系的实验中,会在3个月时作比较,6个月、18个月再进行比较。但是从6个月开始,就已经有混杂因素的影响。”

  婴儿在3个月以内只能食用液体食物,4个月开始就应该添加泥糊状食物了,比如粥、菜泥、肉泥等。但这些时间的长短、添加的量,对于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在研究中都是无法掌握的变量。“这很难保证,所得的结论,是由于前三个月的母乳喂养造成的。”他说。

  那么,母乳喂养对儿童的大脑发育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丁宗一认为,影响大脑发育的营养素有很多,这些营养都是协同作用的,孤立的将某一种特化出来讲解其对大脑发育的作用是不符合人体综合发展情况的,甚至会产生误区。

  dha与ala是目前孕妇营养品与婴幼儿食品中被十分追捧的两种营养素。在上世纪80年代,丁宗一就做过dha的喂养试验。dha确实对生长发育有促进,而这个促进并不是只对大脑或者视网膜有好处,而是对整个头围、身长的发育都有好处。但这个实验的前提是,婴儿的总体营养是好的,然后比较有dha和没有dha的情况。他说:“一旦离开了总的合格的营养状况,只提供dha,那也是没有用的。”

  “其实母乳的营养也不是最全面的。”丁宗一说,“母乳中没有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d,蛋白质含量比羊奶还少。”他表示,提倡母乳喂养,实际上就是有母乳尽量喂养母乳,即使母乳充足,到了4个月也应该增加泥糊状食物,到1岁多也应改成配方奶粉,再大些就应改成其他液体奶。

  丁宗一介绍,提倡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好也是有前提的,就是健康的、营养良好的母亲。而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准确的传达到,而是被误解成为所有的妈妈都有母乳,而且都是好的。

  who的《婴幼儿喂养的全球战略》,这里就阐明了母乳喂养、配方粉、泥糊状食物、固体食物是儿童喂养的四个组成部分,各自有其在不同年龄段的作用和需求,也有不同的限定和法律法规要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