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尽力气抉我站起来,我一阵感动,情不自禁地对他说:“我很开心有你这样的孩子。”
“为什么?”这是我评价儿子后他必问的问题。 “你说呢?”这是他要求我解释时,我必问的话。
“因为我吻了你!”儿子很自信。“不完全是。”我摇了摇头。“是因为我听话吗?”儿子继续和我探讨。
当“对了”来到嘴边的那一刻,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打住了。“听话”这个词在这个场合似乎不能完全表达我当时的感受,或者说不是我要传递给儿子的信息。因为“听话”无法体现出儿子独立思考、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女儿15岁,儿子6岁,我对女儿用“听话”用15,对儿子用了 6年, 一时间我还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但我非常清楚我不能用“听话”来赞扬他。
想了一会儿,还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我开始问自己:“‘听话’这调到底意味着什么?听话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听话”的孩子,缺乏主见、崇尚权威、思维受约束
想到这儿,我没吓出一身冷汗,但是明白了不能再用"听话,’来形容我 的孩子了,因为这个词它有后遗症!况且孩子做的比“听话”所定义的要智慧得多!(这是对事件的解释部分,建立逻辑关系,决定着后面的说法和关系。) 我抓着儿子的小手:“我开心是因为我们刚到公园,你玩兴正浓,对你来说, 马上回家不容易。可是你选择回家,而不是多玩一会儿。我不认为这是你听话, 我觉得这是你有主见!你应该很骄傲你的决定!妈妈特别为你的选择骄傲!”
“太棒了! ”儿子挥着小拳头,像是拿到了一个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