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己努力来获得想要的东西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要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
妈网网友@冬冬娘 宝宝4岁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书包里多了一个溜溜球,说是在幼儿园里拿的。后来我发现,这个溜溜球就是他上次闹着要买的同款,没想到,他现在居然去拿了别人的东西回来。我很苦恼,我该不该满足他的要求呢?
涂老师:关于要不要满意孩子的一切买玩具的要求,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规则。例如,在这个事件中,你给孩子买了他想要的玩具后,可以跟他说:今天是星期天,我们买了你喜欢这个玩具,离我们下次再买玩具还有七天(具体天数你们协商而定),在约定的期限内你不可以再要求买新玩具了哦!
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换取“劳动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满足需求,是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获得的。
3、不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
其实,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不需要上升到道德高度,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把“偷东西”这样错误的判断用在孩子身上。
妈网网友@小球喵 宝宝4岁
儿子4岁了,有一次发现他拿了班上女同学扎头发用的橡皮筋。我对他说:你怎么可以偷别人的东西呢?……我当时语句中一直强调了“偷东西”的严重性,我以为孩子会改的,没想到,他反而变本加厉,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才好了?
涂老师:你将事情上升到了“偷东西“的严重程度,因此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妈妈的印象中是一个坏孩子。我想针对你家儿子的问题,需要一系列深入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
1、保持好孩子自尊心,拿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指斥会破坏孩子自尊心,破罐子破摔。
2、改善亲子关系,孩子处于弱势,撼动不了父母的权威,必然会用不妥的行为来进行对抗
3、不能由孩子独立承担行为责任,要帮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