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接受孩子“磨蹭”这个事实。
孩子可能就是个慢性子,又或者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因为没有时间观念,再加上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做起事来自然就没有那么快,甚至有可能直接放弃正在做的这件事,转而去做另一件事。比如吃饭的时候,可能孩子并不是很饿,又或者饭菜不太吸引他(她),她就有可能会开始“磨蹭”,要么说话,要么玩一玩手边能拿到任何东西,筷子、勺子等,都可能变成他(她)的玩具。
必要的催促可以有,但呵斥、批评甚至武力绝对不能有
此时就是考验父母耐心的时候了。必要的催促可以有,比如提醒孩子别玩了,请好好吃饭;但呵斥、批评甚至武力绝对不能有。父母的斥责,对于孩子来说,并不会让他们马上就改变“磨蹭”的状态,反而有可能因为斥责,让他们纠结于“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样的想法中,而引起他们被批评的那件事、那个源头,反而更加忘了,应该要做好什么事。
事实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当孩子“磨蹭”时,了解他(她)磨蹭背后的原因,和孩子一起应对,不是催促,不是替代,更不是批判和否定。
举一个例子:如果现在送给你一样礼物,是个小动物。给A一只兔子,给B一只乌龟;给C一条蛇,完全随机发的。但是实际上,A和B喜欢小狗,C喜欢马。可是现在收到的礼物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那么A、B、C三人该怎么做?她们会按照养小狗或马的方式去养兔子、乌龟或蛇吗?可能A和B已经做好了养狗的可能,也想好了如果有只小狗,会喂它吃什么,带它去哪里溜;C可能连小马要吃的草都准备好了。可现在领回家才发现是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动物,A、B、C会怎么办?会要求退回去换一只吗?可以喂兔子吃骨头吗?要想继续喂养,那就要了解它的特点和习性啊!
就像我们的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他们可能有的是个急性子,有的可能是个慢性子,还有的可能比较内向,有的可能比较活泼……我们要怎么办?接受他(她),按照孩子的性格特点去发展、去引导,而不是强行改变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