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谅”取代“耐心”
当父母需要耐心吗?这是肯定的。如果能够了解孩子的发展和特质,你就不会期待两岁的孩子愿意分享、三岁的孩子控制脾气。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可以过着挫折比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体谅取代耐心。
发展心理学博士周育如提醒,人类的发展并不是像小猪变大猪、小牛变大牛这样的“连续发展”;比较像是毛毛虫变蝴蝶、蝌蚪变青蛙这样的“阶段发展”。毛毛虫的样态、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对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虫可以表达的话),与蝴蝶是那么的不同。孩子并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大人,成长不是“量”而是“质”的改变。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差异,不仅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林佩蓉举例,三岁幼儿的生活步调和大人截然不同,他们是缓慢、重视过程的,可是大人却常以匆忙的步调要求孩子。所以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快一点”,最常做的事是代劳孩子应该学习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身教”让现在的孩子普遍情绪不佳、没有耐心,也不愿意等待。要养出从容、好情绪、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脚步才行。
用体谅取代耐心
有了体谅,还不足以让你当个笃定的父母。身边的人总是好意的提供教养法则──尤其当孩子处于情绪风云变色的学步期。有人认为不可任孩子为所欲为,得好好管教;有人认为“孩子懂什么,大一点再教”才是对的;有人说“打就对了”;也有人说,打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李淑如认为,面对那么多好意的建议,关键是“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幼教老师的教养魔法》一书建议父母,花几分钟为自己建立“教养白皮书”,思考“你对孩子抱持的期望”、“你会如何描述身为父母的自己”。白皮书不需要其它人认可,只是藉此让你在教养孩子时有“自己的主张”。书中强调,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应该和本性与价值观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对所有教养建议执行无误,孩子还是可能出状况。所有学步儿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弹性和幽默感,对孩子带来的让人惊奇的混乱,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为家中那个好奇、乐于探索、坚持自我、勇敢挑战的学步儿拍拍手,他正在经历人生最快速而混乱的成长,却乐此不疲。也为身为学步儿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为你正在做世上最难为的工作,却丝毫没有退缩,并认真思索如何给你的学步儿更多的理解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