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Are you ready?

编辑:静渝

  父母可以怎么做?

  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很难搞”而苦恼,其实孩子也不好过。他绝非“故意”作对,只是处于身心遽变的不稳定状态;他最坏的时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刻。父母可以透过以下方式帮助他。

  1、抒解他的情绪: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认为,孩子因为年纪小,难以清楚表达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为他在路上看见迎面而来的大哥哥手中的气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讲,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气了。遇到这些不明所以的情绪,先不要问理由,因为孩子很难说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压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挫折和愤怒。如果他的语言技巧还不纯熟,试着帮他说,帮他重组句子,或用完整的语句重述心情:“没办法完成拼图,让你很生气,对不对?”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学步儿,冷静但坚定的和他说话可以帮助他消气。你对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学习如何处理情绪的对象。

  3、建议他另外的解决之道:学步儿其实已经有察觉情绪的初步能力,出现令人沮丧的刺激时,他会试着转移注意力,或试图控制。引导他说出感觉,并转移注意力到比较舒服的情绪上,像是:“妈妈现在不在,不过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读故事书了。”

 

追求自主的探险家

  重要发展二:是个追求自主的探险家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认为,一到三岁是人格发展成“活泼自动”或“羞愧怀疑”的关键。这个阶段儿童必须学习“自主”──吃饭、穿衣、大小便等。若无法独立自主,孩子可能会转而感觉羞愧、怀疑自我能力。

  突然学会走路、说话,让孩子的探索疆界更为广大。为了追求独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险动作:坚持自己过马路、自己喝热汤、拿剪刀剪纸等。

  孩子想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用?能够打破吗?透过接触把事情弄清楚,是个停不下来的小探险家。这些探险帮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怎么做?

  凡事坚持自己来,是孩子发展个性的宣示,透过这个过程,他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

  这时期,只要孩子有自发性探索的欲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尝试的事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就容许孩子尽情探索吧。

  1、给他无障碍探索环境:将家中危险物品盘点清楚,如清洁剂、药品、刀子等,或是珍贵的物品,如水晶、名贵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处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橱柜中。同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试验的东西拿下来,放在他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处留下一个“宝宝的柜子”,装他的玩具和物品,让他可以尽情翻箱倒柜。

  洛斯门在《两岁小霸王》一书提醒,孩子大约两岁半左右会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时候父母可以慢慢将一些物品归位,并且向孩子介绍,让他摸一摸、闻一闻,充分满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并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乱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