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罪之五:朝令夕改随波逐流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家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写文章。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不同,相应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考虑,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却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寄望沦为了工具
七罪之六:缺乏交流感情淡漠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咱该歇着啦。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没有达成应有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七罪之七:寄予厚望沦为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后拿高分考个好大学。
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惟一的期待了,于是,从帮孩子选择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托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此种结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只会向家长询问,直至沦为家长们实现他们未实现理想的工具。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这个民族的未来。作为家长和各级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研究探讨,怎样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提高和成长。努力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成才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