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罪之二:心灵施暴扭曲人格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孩子拿着自己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中国孩子会说:你看,我画得像不像?而外国的孩子会问: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像”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异样的提问方式,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现在的孩子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
填鸭式的教育
七罪之三:物质刺激变相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不会陌生。据了解,这好像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
考试成绩全部90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元。
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七罪之四:填鸭教育体罚帮凶
中国家长们自古就有这样的理由: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
于是,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打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也依然棍棒打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一味追求分数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吗?还不快去读书,尽想着玩儿!
这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几乎每个人都服从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