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无法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一般来说,该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3岁之前治疗效果最好,6岁之后再治疗,效果就不太明显了。”靳彦琴说,儿童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该病病因不明,可能和遗传、宫内感染、出生时脑损伤等因素有关,所以无法有效预防,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及狭窄兴趣,是孤独症的三大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在一个专门的治疗室内,坐着4个自闭症患儿。“来,让阿姨抱抱。”治疗师走向其中一个小朋友,伸手把他搂入怀中,他立马使劲挣脱,匆忙跑到墙角处蹲着。治疗师又冲另一个小朋友说:“你看,妈妈不见了,妈妈去哪了?”这个小朋友充耳不闻,只是玩自己的小积木。
靳彦琴说,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婴儿期不喜欢拥抱,拥抱对他来说简直是种惩罚;和亲人之间缺乏目光交流;与父母没有特别的感情;不喜欢大多数小朋友热衷的“过家家”等扮演性游戏;想要什么东西时只是用手指物,这些都是社交障碍的常见表现。
◆语言交流障碍“举个例子,我问洋洋,妈妈在哪里?正常的孩子就会找一圈,然后指着妈妈说,‘在这里’。但洋洋却重复着我的话,‘妈妈在哪里’,像鹦鹉学舌一样。”靳彦琴说,这种“鹦鹉语言”是自闭症患者最典型的语言交流障碍的表现。多数孤独症患儿语言发育落后,有的孩子两三岁时还不会说话,或者说1岁左右时语言发育正常,但越大,语言发育反而倒退了。有些孩子虽然具备语言能力,但缺乏交流性。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老人就会说,慧人语迟,意思是说有大智慧的人说话都比较晚,不少孩子就是因为家人有这种观念,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靳彦琴说。
◆刻板重复行为及狭窄兴趣“洋洋对广告牌的喜欢到痴迷的程度,去姥姥家必须走原来走过的那条路,喜欢一个人转圈玩,喜欢转风轱辘……这些看起来很刻板的行为,却是孤独症的典型表现。”靳彦琴说,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还特别依恋某种特定的东西,很难适应改变的环境,比如房间的摆设必须保持在同一位置,睡觉时要搂着同一个抱枕,否则就会哭闹。
治疗孤独症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
“广州那边有些机构治疗孤独症患儿时,只是培训患儿家长,这种观念已经被业内大多数人所接受。”靳彦琴说,目前对孤独症孩子治疗时主要是用系统的特殊教育训练方式,再加上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语言训练等特殊教育治疗。
比如说目光对视训练。自闭症患儿常常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跟别人几乎没有目光交流。咨询师就可以拿一个他感兴趣的东西放在眼前,诱使他与自己进行目光交流,如果患儿做对了,就对他进行奖励,强化记忆,久而久之,他就会慢慢接受,甚至喜欢这种方式。“类似这样的训练一周至少要保持20~40个小时,只有这样密集的强化式训练,才能起到治疗作用。”靳彦琴说,这种“一对一”训练方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少家庭根本无法承受。还有些孩子在训练室表现不错,但回家后家长没有刻意去强化,所以第二次来到训练室后,行为又开始异常,这样的事例都令医生们心痛。
“最经济也最容易实现的做法是:家长要跟医生充分配合,这种‘一对一’训练完全可以由家长跟患儿一起模拟训练,这样既达到了密集训练的目的,也能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靳彦琴说。
孩子没这些表现要当心孤独症
您的孩子曾经玩过“假装”游戏吗?例如用玩具茶杯假装喝茶。
您的孩子曾经用过食指去指他需要、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吗?
您的孩子对别的小朋友感兴趣吗?
您的孩子喜欢玩“躲猫猫”游戏吗?
您的孩子曾经拿过东西给您或向您显示什么东西吗?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有两个或更多是“不”,那么就可能患了孤独症,请带您的孩子到专业的儿童心理行为中心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