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要认识到,孩子这个年龄出现这种‘抢夺’行为是非常正常的。出现这种行为的本质因为是:
人类的本性具备天生的攻击性和掠夺性;
由于成长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更多的在为“得”进行着努力,又由于孩子这个阶段外在表现方式肢体前置于语言,社会和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因此‘抢夺’行为就会在这个年龄阶段普遍出现。
另外,孩子虽然在为成长积极的摄取着信息,但是对信息的采集过程又充满的“恐惧感”,因此孩子的‘抢夺’行为往往是在得到充足感安全(例如:身边有妈妈陪伴),以及获取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提示、不制止、启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频繁出现,形成习惯性行为表现的。
父母的提示启发如:这个玩具是宝贝自己的,其他小朋友不能抢你的;如果其他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这孩子太老实,自己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拿走,就不知道抢回来。。。。。。
好的,在了解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本质原因之后,我们就要看培育方式了。那么,我们建议妈妈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妈妈随身携带一个孩子非常心爱的玩具或其他物品。
最好事先能够设定类似环境,并和对方当事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
妈妈可以根据事情的发展情况,在保证双方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观望一会儿,然后再将两个孩子拉开,然后询问,
妈妈:发生什么事情了?哦,大家都想看这本书是吗?让我看看。
然后,妈妈从口袋里拿出了那个安迪非常喜欢的玩具,
妈妈对那个孩子和孩子的爸爸一起说:这本书很有意思,不过我这个玩具更有意思,你看它可以发出声音,还可以行走呢,这个玩具送给你吧!
那个孩子的爸爸接过了玩具,高兴的给自己的孩子演示起来。
通常这个情况下,安迪会立即放下书,“抢回”自己的玩具,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制止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孩子此时一定会大哭起来。
这时候妈妈不要做任何安慰,耐心的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也就是停止哭闹之后,在把孩子领到一旁把刚才发生的事情给孩子进行梳理一编,告诉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希望他使用的语言和行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