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怎样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行为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一、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最终将会消失。

  动物界提供了许多关于这类“消失”的有趣例子。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头晕脑胀。后来,梭子鱼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学习到”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对于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强化/消失定律同样适用。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脾气不太好,很容易生气,而且一旦不高兴就会乱砸东西,在地上打滚。

  有一次这个朋友带孩子到我家玩,就因为一辆玩具火车发生了状况。汤玛斯是大宝最喜欢的一辆火车了,那个孩子拿着汤玛斯,大宝想拿回来。我朋友见状就让他儿子把汤玛斯还给大宝,他可以玩其它车。这个孩子一下子爆发了,哭着把火车砸到墙上,他的外婆去劝他,他又把其它车捡起来砸向外婆。

  我家大宝见状有点吃惊,估计他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这样来出气。我立刻把他抱出这个房间(怕他学样)。然后,我对其他人说:“我们来冷处理。大家都不要去理他。”于是我们都在客厅讲话吃东西,让他自己呆在那个房间里。这个孩子东西是不砸了,但是躺在地上哭,然后越哭声越小,慢慢听不见了。他妈妈看他差不多平静下来了,就进去和他讲道理。最后让他说“对不起”的时候,他也说了。

  以后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他爸爸妈妈就进行冷处理。几次之后,这个孩子的乱发脾气的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逐渐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对脾气急躁的孩子,还是对性格安静的小孩,强化/消失定律都不会一次奏效,父母要学会坚持,不因孩子哭闹而心软,不和孩子讨价还价,最终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自然就会慢慢消失了。

  二、奖惩一致,是有效运用强化定律的关键。

  强化定律对孩子行为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家长经常在不经意中对孩子强化了我们不期望的行为,弱化了我们重视的行为。

  史密斯夫妇想要好好庆祝他们的结婚10周年纪念日,打算单独外出就餐。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3岁的孩子开始为自己被留在家里哭哭啼啼。史密斯先生对强化原则有所耳闻,于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啼哭,史密斯先生就给了他一包口香糖。不幸的是,史密斯先生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他的眼泪。如果下一次他和史密斯夫人再要外出时,这次的奖励将使孩子更加喜欢哭泣了。

  一个小小的替换有可能完全改变这种情况:史密斯先生应该在孩子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他一包口香糖,鼓励他与父母合作。

  有些时候,父母的奖励或惩罚的行为会让孩子迷惑不解,致使强化完全失去了的作用。伟大的教育家卡尔・威特牧师在他的名著《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次经历:

  在一次散步中,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在散步的过程中,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被弄脏了,她立刻生气起来,开始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以后,她又马上给了女儿一小块点心。

  我问史密斯太太:“您为什么要责骂女儿呢?”

  “她总是这样经常弄脏自己的裙子。”史密斯太太这样回答

  “可是,您为什么又给了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她的行为还是为了给她受责骂的补偿?”

  史密斯太太哑口无言,她不知该如何回答我。

  这时,她的小女儿也已经被弄得糊里糊涂,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会责骂她,更不知道挨骂之后为什么很快又得到了点心。

  母亲这样的做法,让女儿弄不清是非,这对她的成长是相当有害的。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见解。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向孩子解释你的行为(为什么要批评他,或者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消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