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教育男孩子一样教育静蕾
同眼下的青春偶像派相比,徐静蕾给人的印象与众不同,有人说她清淡如菊,有人说她芳雅如兰;而徐静蕾认为,她的气质是爸爸对她进行素质教育的结果。
爸爸始终认为,要想把文章写好,就得背《古文观止》。“爸爸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什么事情都要研究到底。而我偏偏相反,做事情容易散神,而且一般都是差不多就行了。因此小时候爸爸对我的管教很严,他对我的教育方式更像是对待男孩子,写字让我临的是浑厚粗重的颜体,而不是一般女孩子学的柳体。古文就让我背像《出师表》、《满江红》那样壮怀激烈、催人奋进的东西。懂事以后,我更愿意读宋词,而爸爸说这种婉约的东西‘容易使人感情脆弱’,而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使人感情脆弱’。有一段时间,我曾一度认为背古文、读古诗、看古画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用。直到做导演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思想很现代的人。但是后来我发现,爸爸从小对我的教育,在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上是很有帮助的,我的欣赏趣味其实非常的古典。”
为了培养徐静蕾的兴趣,只要北京有美术展览,爸爸就会骑自行车驮着她去看,光中国美术馆就不知道跑了多少趟。
尽管小时候被逼着学习,但是徐静蕾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没有泯灭。学习绘画就是她自己的选择。高中的时候她开始主动要求学画画儿,背着画夹子走东串西,看景写生,找老师上课。也正是那个时候,她有了独闯社会的经历,不发怵,胆子大,后来静蕾在完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也得益于那会儿的历练。
让观众广泛地认识徐静蕾是从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开始的,《爱情麻辣烫》和《将爱情进行到底》。那时候港台地区的青春偶像剧已经非常火爆,而内地的这种电视剧还是空缺。徐静蕾曾在家里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样的戏肯定能火!”指的就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不过在爸爸看来,她演得最好的还是《爱情麻辣烫》。她扮演的林雨青一句台词也没有,整个形象是要通过内在气质、演技和内涵来表现的,在当时确实有不少观众喜欢她。
徐静蕾说:“现在的我,对妈妈是生活上的依赖,对爸爸则是精神上的依赖更多些。”她认为有些东西是共通的,小时候觉得父母是什么都能的,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你依赖他,长大以后你会发现要自己面对很多东西,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他也有很多东西不懂。她说:“比如他们可能对演戏一点都不懂,但他们会教我一些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我小时候不可能跟爸爸成为朋友,但是长大以后我发现他是我可以特别信赖的一个朋友,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跟他说。”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徐静蕾会跟父亲坐下来很深入地交谈,这样的沟通会有助于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有人曾问过徐静蕾:“有没有给自己定过目标?”徐静蕾说:“我的目标就是当一个杂家,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兴趣和朋友是快乐的源泉。其实我想做的事情很多,小时候我最大的理想是办一个杂志,我曾经想过做记者,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杂家,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得特别好,但什么事情说起来都难不住我,比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缝纫,其实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做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