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挫折教育成就才女徐静蕾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网

  藏一半爱在心里的独特父爱

  静蕾8岁那年,爸爸下海创办了北京长城霓虹灯厂。刚开始没有经验,赔了不少钱,有一个月全家只有100元的生活费。为了生活,爸爸弄来一堆废料,可以从中拣些值钱的东西去卖,那段日子全家人一有空就坐在小院里拣废品。

  爸爸给正上小学的徐静蕾布置了任务,每天放学后,必须拣两个小时废品。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小静蕾坐在院子里拣废品,小手冻得通红。奶奶看了直心疼,就对徐子健说:“她还小,让她回屋里暖和暖和吧!”徐子健却说:“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处处宠着她,惯着她,一旦养成怕苦怕累的坏习惯,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其实,徐子健又何尝不心疼女儿呢。第二天,他特意买来一双很厚的棉手套,让小静蕾戴上。见女儿的小脸冻得红红的,他就进屋取一杯热水,端到女儿面前,让她喝下去暖和暖和。然而,他就是不肯说一句允许女儿放弃的话。

  当徐静蕾以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二部作品《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的访谈时,记者问她:“你的成就在增长,你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为什么还能那么冷静呢?”徐静蕾笑着回答:“我也有飘飘然的时候,但是很快会过去,我得感谢我的爸爸,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其实就是‘挫折教育’,就是‘你不行’、‘你还差远了’,就此在我心里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评判自己的标准,当我特别得意的时候,我心里自然就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千万别自我满足’。”

  其实,在徐静蕾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要求虽然很严厉,但绝不是一味地打击,而是严要求下有激励。

  比如静蕾的爸爸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静蕾的奶奶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爸爸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问候奶奶,然后再脱外衣、放提包。每天晚上,他总要为奶奶端洗脚水、捶背,照顾奶奶睡下后,自己才休息。家里有好吃的时,爸爸总会对小静蕾说:“快,给奶奶送去。”尽管有时小静蕾馋得流口水,但还是把好吃的先送给奶奶。一开始奶奶总是把好吃的塞进孙女嘴里,父亲发现后对老人说:“妈,我知道您疼她,可是您应该把爱藏一半在心里。您可以把好吃的做为奖励,奖励她字写得好,活干得好。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奶奶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就一直配合他。

  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让小静蕾在潜移默化中就将孝道印在了脑中外,更让她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更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这也造就了她即使在成名之后,性格中依然保有那一份荣辱不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