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我现在用中、英文写作依然习惯于先打草稿,再打到电脑上。我发现“纸稿”像是安全的“娘家”,它是我原始思想的保护神、版权的守护者。我不太习惯把在电脑硬盘、碟片上的最后版本直接电邮到中国的出版社。它让我害怕现代科技的“细菌”战和现代人“com(坑)”人的潜在性。我还是依恋古典做法的可靠性。我还是不习惯用中英文直接在电脑屏幕上写作。就像有人认为:“最好用钢笔、毛笔抒写诗歌和情书。”电脑字体上的“规范端正”似乎是思维上“浪漫狂放”的天敌,人的潜意识自由思维似乎因此很难流畅。这让人仿佛缺乏某个思维的程序,思绪因而有点像“便秘”。

  这大概就像亲朋好友聚会时手包的新年饺子比饺子机里生产出来的规格饺子更鲜美可口。所以,我至今保持着书写文章的“多媒体”:纸稿、磁片和光盘版以应付人世、科技中的种种不测。

  中国人多力大,能工巧匠处处皆是。我们舍得花时间,用精致的手工制作一些高级礼品,如瓷器艺术品、琉璃工艺品、珠宝等等。20年前,在联合国参观室里各国捐赠的礼品中,中国赠送的是用象牙(不知是否仿真)雕琢的很细巧的某铁路干线。其制作过程不知动用了多少时间,动用了多少双能干的手。

  古往今来,中国的历史呈现过它的辉煌,也同时留下许多苦涩与残酷的回忆。我们建造皇帝陵园,修筑长城时,一开工就要动用千百万百姓的双手!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的小国间时而为小战争耗费精力,一些男人的终生职业就是用石头建造广场、教堂、石雕。他们在教堂顶上画油画,充满着对神性的崇拜和耐心。然后,他们又以人文主义的笔调,把伟大的神灵投入俗世的油画和石雕的自然和谐中。

  泱泱大国的中国版图比整块欧洲还要大,统治者风风火火地忙于瓜分土地,改朝换代,建造在位宫殿、死后陵园。最后,活生生的下人还要被一起陪葬在陵园,或用陶土精心雕成几千件兵马俑陪葬。成千上万的孟姜女、刘姜女、王姜女守一辈子的活寡,也哭不倒长城。

  现代的一些中国人为了挣钱、经济效益,从手里变出快工、粗工,从而退化了技巧。乡镇男女远离穷乡去城市用手建造办公楼或住宅的水泥森林,或务工、经商、做保姆、做清洁工。

  如果父母都离家挣钱,在家的孩子成了“草叶年华”的“留守儿童”。据《新民晚报》报道:“在1.2亿农民所产生的近两千万留守儿童中,88.2%的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53.5%的人每天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中国人家庭的情感仿佛用心硬的“石头”维系着,就像舒婷诗作《神女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游玩现代的欧洲时,人们发现几世纪前的莫扎特、贝多芬、巴赫、肖邦、罗丹等艺术家的头像还一如既往地出现在专卖店的石膏上、咖啡杯上、奶油小瓶上、钞票上、瓷盘上、巧克力糖块上、街道上……在那里只有永恒的艺术、宗教,没有永恒的世俗。

  在那里的城门下、街头、地铁站、车站,人们拉小提琴、打鼓或表演弦乐四重奏,或作画。人们由手创造的音乐、绘画成为生活享受的一部分,这就是“靠金山不如靠双手”。在欧洲的很多艺术博物馆,几世纪之久的著名油画中的人物、静物都被画得相当有质感,逼真得就像相机“写真”出来一样。还好,相机那时还没被发明出来,要不,欧洲多少双手所带来的艺术才能都可能被埋没了。

  现在,人手懒惰得只在电脑上合成作品了。那么以后像油画、国画等艺术是否只能逐步退化、被淘汰?据说,现在搞建筑的人也开始在电脑上制图,用手画素描等技能也不那么强调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