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海听了,心情非常沉重。他把上述情况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证据确凿;第二句话,定性错误;第三句话,效果与愿望相反。
所谓证据确凿,即老师在说某某孩子差,某某孩子笨时,绝对是有事实根据的,老师总是实事求是的。
所谓定性错误,即某某孩子在这方面比较差,不等于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也差,同样,今天这个孩子差,不等于这个孩子以后永远差。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而且当着孩子家长的面,有时甚至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全体家长的面公开地说某某孩子差、某某孩子笨,这种消极的结论,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极不公正的。
所谓效果与愿望截然相反,即每一个老师在批评指责孩子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变好,变聪明,但实际的效果与老师变好的愿望往往截然相反。
我们的孩子太稚嫩了,他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任何消极的评价和期望,都会轻而易举地葬送孩子的一生。
刘京海认为,应试考试,排名次、重分数使得学校成了制造失败的大本营。成功教育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变学生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为反复成功的良性循环,重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他说:“中国有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否应看到失败可能也是失败之母呢?从未获得成功的孩子,没有成功的体验和机遇,往往自卑消极、自暴自弃。其实还是应该看到成功也可以是成功之母,即是说,部分的成功是整体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为他们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所以,成功教育提出的口号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成功,都有能力成功。刘京海要求老师对学生要三个相信: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刘京海还提出成功教育的三要素:老师和家长要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成功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成功教育的三阶段: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育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不是考了好成绩,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在闸北八中一次考试时,一个姓李的学生考了38分,这个学生羞愧万分,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老师在课堂上问:“比起上次考试成绩,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是谁啊?”同学们一数,小李进步最大,因为他上次只考了8分,这次多了整整30分。老师提议说:“请大家一起为李同学鼓掌。”李同学考试没及格非但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受了老师的表扬,心里觉得温暖极了,学习的自信心也上来了,下一次考试,一下考了70多分。
道理就这么简单。反复失败的学生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学生会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增强,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读一读陈鹤琴所著《家庭教育》一书的第一章《儿童的心理――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也许有助于理解成功教育:
“小孩子是很喜欢做事情的,而且很喜欢成功的。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趣,但是还有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评。这种心理是很好的,我们做父母教师的就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种事情。不过,叫小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就不能有所成就;若没有成就,小孩子过于灰心而下次就不肯再做了。反而言之,若做得不甚难,小孩子能够胜任而有成就的,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心,所成就者愈多,自信心也愈大;自信心愈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自信力与成功因此为互相所用了。做父母的对于这一点也是应特别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