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要经验 家长要鼓动女儿练习恋爱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大一读了一个月,思灏回到家皱着眉对父母说:“当初报世界经济专业时,只因为它是复旦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不想浪费分数才报的。现在才发现,我对经济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要回来读高中,明年考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妈妈大惊失色,连忙说:“你疯了,考上复旦还不上!”

  女儿涨红了脸:“上不上是我自己的事!”刘京海心里明白,女儿这个年龄正是反叛期,父母越是横加干涉她肯定越要做到底。他沉吟了一会儿,诚恳地说:“自己的事情当然自己做主。但是,能不能读完这一学期,再做决定呢?”

  女儿点头。一个学期读下来,思灏不想退学了。

  温馨点读

  记者到上海组稿时,在刘京海的校长办公室采访了他。刘京海同时担任两所学校的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还是抽出几乎一天的时间接受采访。他还把女儿的电话给了记者,记者也电话采访了刘思灏。

  刘京海说,他自己小时候也很聪明调皮,上课听一遍就全会了,坐不住就开始捣乱了。所幸他的老师很好,并不骂他,反而给他许多书,让他在课堂上看。这样,他既不会影响课堂秩序,又读到了许多书。

  1980年,刘京海来到当时闸北区最差的一所中学――闸北八中当副校长。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刘京海。几年前从闸北中学毕业的一名学生,经常回中学看老师,后来不来了,因为他替人打抱不平,帮人打架,用刀刺死了人,被判死刑执行了枪决。刘京海非常震惊:难道这就是十几年教育的结果?难道教育只能让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

  1985年,刘京海调到闸北教育局工作,并开始了他的差生研究。1987年,成功教育开始在闸北中学搞试点。暑假结束后,闸北中学的新生集合听刘京海讲话。刘京海往台下一看,吓了一跳:怎么这些孩子都眼珠不转――眼睛大的不会转眼珠,眼睛小的也不会转,个个目光呆滞。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学校怎么成了培育失败学生的大本营?此后,一想起八中孩子呆滞的目光,他总觉得心情无比沉重。

  1994年,当刘京海提倡的成功教育在上海的中学迅速普及时,刘京海毅然选择离开教育局,重回到闸北第八中学任校长。中学有才华的老师大多希望到教育局工作,毕竟人往高处走,可刘京海却恰恰相反。妻子问他何故,刘京海仍保持着那种像满腹心事又像心不在焉的样子,只说了两个字:“差生。”

  的确,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差生。

  刘京海对记者说:“差生开始差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有一个过程他们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都经历了学习反复失败的过程。想想真令人心疼啊。孩子们入学的时候,都是喜欢读书的,你看他背着书包去上学,个个都欢天喜地。可是考试越来越多,每一次考试,总有学生不及格,总有学生的成绩排在后面。一次失败还没什么,失败的次数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就被毁掉了,他开始自卑,开始厌学,由此成绩更差。这样的反复失败,怎能不厌学?比如,数学不及格在这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那么总有一天,孩子会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差。我想这是一种正常反应。我常开玩笑说,一个孩子屡次数学不及格,还觉得自己是数学天才,很喜欢学数学,这样的孩子倒是心理问题了。”

  刘京海沉痛地说:“正是在反复的失败中,学生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失败者心态,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刘京海平生最恨老师给学生贴“差生”或者“笨”的标签。有一次,正读幼儿园的女儿对他说:“爸,你不是研究差生吗,我跟你说,我们班就有几个大笨蛋。”刘京海吃了一惊,不光小学有差生,看来幼儿园也有。他问:“是老师说他们笨吗?”女儿说:“还用老师说吗?每次老师问问题,他们都答不对。”

  无独有偶,刘京海的老师――一位老教授――告诉刘京海,当他作为高级顾问参加市级优秀示范幼儿园的验收时,发现每个幼儿园里的每个教室都有这样一种情况:教室的小黑板上,写着孩子们的名字,大多数名字后边有小红旗或五角星,但总有几个孩子什么也没有。教授问孩子们:“为什么最后八个孩子什么也没有啊?”孩子们一齐回答:“这八个人是坏蛋,他们怎么配有小红旗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