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学生:为适应大学生活做准备
17岁的高婷今年考上了大学,全家人都很高兴,逛街、和同学聚会成了她假期的主要内容。像高婷这样过中学阶段最后一个假期的准大学生不在少数。
青海民族学院的一位老师建议,准大学生不妨利用假期做点家务,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是住在家里,一些生活上的琐事都由父母料理,不需要自己操心,而大学生活不同,学校要求学生住集体宿舍,除了要适应集体生活之外,还要自己打饭、洗衣服、整理床铺。老师们每年都会遇到一些不会自己做这类事情的学生,不但会给自己造成麻烦,还给同宿舍的人造成困扰。
不要给孩子逃避劳动的借口
省城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其实是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上个寒假,我专门布置了一项做家务的家庭作业,规定得非常具体。低年级主要是做一些诸如整理鞋柜之类的简单家务活动,中高年级要求自己整理房间,并帮助父母洗碗筷、择蔬菜、购置年货等,而且给每位家长发了一张反馈表,开学时学生在家做家务的情况将记录在案反馈给学校。”但这位老师表示,实际执行效果很不理想,“不少家长不监督不配合,反馈表形同虚设,甚至是学生自己随便填的,我的目的没达到。”
一位资深的小学大队辅导员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自理能力,一离开父母就什么也不会了,主要是平时缺少必要的家务劳动训练。
“家长们的眼睛往往只盯着学习成绩这样的‘大事情’,而忽视了生活技能这些基本的生存能力的培养,甚至总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位老师坦言,在家务活方面家长的越俎代庖,往往是得不偿失。这既不利于培养孩子基本的生存能力,也不利于孩子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未来成长,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对于不少家长提到的家务活本来就不多,不需要孩子干,一位老教师不能认同,他说:“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做父母的着眼点不应放在劳动效益上,而应放在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意义上,别为孩子逃避家务劳动找借口。”
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做家务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项内容。从教育角度看,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爱父母、尊重他人劳动、勤劳勤俭的品德。
交给孩子一项家务,实际也是让他承担起一份责任,在这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麻烦,需要自己开动脑筋,动手去解决,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责任意识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在从事家务,参与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了解和体会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学会为他人着想。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必要。可以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规,将劳动写入家规,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做的家务活,要及时肯定,并给予表扬。总之,放手让孩子参加劳动,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