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是否尊重孩子的物权了呢?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哪些孩子更需“物权”

  A“气质柔弱”型

  每次有小朋友到访,对于两岁多的丁丁来说就像是“末日”,自己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拿着玩,丁丁不敢上前争抢,只是一味地哇哇大哭。一天下来,丁丁哭得声嘶力竭,妈妈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金宝贝资深早教顾问刘宁指出,对于丁丁那些自我意识薄弱总是受欺负被人抢玩具的孩子,三岁之前是气质转型的关键期,家长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明确“物权”概念来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权利。比如说在家里为孩子设立专门角落摆放她的东西,经常跟她强调:这是你的玩具,别人可以借你的玩,但是不能拿走。除此之外,在孩子有独立想法时,家长要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B“家庭霸王”型

  3岁的茵茵是个独生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里横行霸道惯了,去到别的小朋友家也是为所欲为。和邻居家的小姐姐抢娃娃,抢不到就咬了人家一口。刘宁指出,茵茵这样的小朋友,由于平时没有机会与其他同伴互动,一旦进入团体生活中,就比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东西。作为父母,应该通过“物权观”的教育,让孩子明确“有些东西是她的,可以随意支配,而有些东西不是她的,不能随意支配”,如果别人不愿意同她分享玩具,她应该接受这种“不如意”。

  C“顺手牵羊”型

  四岁的多多,在邻居家玩耍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辆自己一直想买的遥控小汽车,便趁着大人们不注意藏起来带回家,妈妈发现后还谎称是捡来的,让妈妈大为光火。刘宁指出,孩子有顺手牵羊的习惯,也是“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模糊的表现,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此类孩子父母千应该抓紧时机对孩子进行物权观教育,万不可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

  方法论

  培养物权观首先立规矩

  “孩子没有所有权的观念,所造成的遗憾,首先可能只是随意地拿东西,再则就是偷窍行为。父母如不能花些时间了解其背后真相,一旦错过纠正的良机,孩子若视之为合法,届时就已经太迟了。”早教专家、早教图书撰稿人邬飞香指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两岁开始对孩子进行物权观教育。

  1、抓住敏感期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此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孩子自私的表现,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而是应该借机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让孩子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算得上是物权观教育的第一步。

  邬飞香指出,面对孩子的物权敏感期,父母的正确做法是:在2岁时,家长不必和孩子太较真。大概是在3周岁左右的时候,要开始慢慢地教孩子去学会分享。比如说当别的孩子与他分享食物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食物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食物分给他,他也会很高兴”,然后就此可以打住。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食物或者玩具分给别的孩子,他就会知道东西是属于他的,分享的食物会换来小朋友的快乐,分享的玩具还可以拿回来,并因此开始愿意分享。

  特别贴士: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

  邬飞香特别提醒,两岁多的孩子,处在物权意识确认期最强的阶段,父母不要去责怪孩子的自私,诸如“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的表述是最不恰当的。而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大家时,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要”,拒绝孩子分享的行为,也会让孩子感觉失望,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2、明确物权概念

  在邬飞香看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权观,首先应该允许孩子“自私”。因为“物权”的确立,是孩子要长大独立成人的开始。在最初的阶段,孩子对于“物权”的理解具有强烈的独占排他性,甚至会显得非常“不近人情”,只有经过爸爸妈妈的耐心引导,孩子才能慢慢走出自我中心的不利因素,同时保留因拥有“物权”而获得的自尊和安全感。

  如何引导“自私”宝宝呢?邬飞香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在孩子参加团体活动时,趁机给孩子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比如说:“弟弟骑木马的时候,你去滑滑梯,弟弟滑滑梯的时候,你去骑木马。”“你可以去借一下叔叔的篮球,但是叔叔走的时候你要还给他。”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借”与“偷”的区别,如果宝宝在未经别人允许的情况下拿别人的东西,父母一定要明令禁止,必要的时候要采取惩戒。除此之外,还有让孩子树立信守承诺的观念,借东西要有借有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