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语言小天才,13岁考出英语高级口译
天才,到底能不能培养?
上海教育功臣、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得很客观也很辩证:“天才从来就不是学校能够培养的。但孩子本身是种子,学校是土壤。土壤的肥沃与贫瘠,直接影响着种子的成长。”
上外附中高三的金琪,12岁考出英语中级口译,13岁考出英语高级口译,至今仍保持着年龄最小通过者的纪录。目前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4门语言。即使在以外语学习见长的上外附中,金琪这样的语言小天才也不多见。况且,她既非海归家庭子女,父母英语又平平。她说,能“修炼”成“天才”,妈妈“盯得紧”功不可没。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就每天在家放英文儿歌、童谣、故事。开始当然听不懂,但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时间长了就自然形成语感了。”金琪吃饭时听、做完作业后听……日积月累,没有负担,但水到渠成修成正果。
与很多家长一样,要培养孩子某方面的专长,但孩子的能力很快超越自己,辅导不了怎么办?金琪妈妈没有逼自己自我修炼成老师,而是当好“军师”。
从小到大,金琪最崇拜妈妈的搜罗材料能力:“她总是能搞到很多原汁原味的英语音像素材。”金琪最宝贝的,是十年前妈妈帮她“淘”到的一套《倾听名人的声音》英文原声录音带,收录了美国历任总统、商界巨头、大科学家等各领域的名人演讲录音。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习也是如此。妈妈不仅为金琪搜罗有声读物、时新杂志,还多方打听,帮金琪找到一位德国人当家庭教师。
这只是“天才”孩子培养的第一步。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还必须能把他们从应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展其天分。
金琪记忆力和语感超常,刚进上外附中时就表现出很好的语言天赋:“200个单词的一篇文章,她5分钟就能流利背诵。课内认真听讲,课外每天只学半小时,英语成绩就名列前茅。”老师认为,金琪太“闲”是种浪费,就建议她修德语。德语按部就班上课,金琪“吃不饱”,学校允许她跳级、插班,再加法语……在不同年级老师手上,金琪被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仅用了一年左右,就读完了从初一到高二的几门外语课程。
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说,对金琪这样的孩子,学校并不强求按照高考要求、语数外理化“求全”,而是适度宽松,鼓励“扬长避短”。对天才孩子,既不能让其潜力“放空”,也不能被应试教育过度“压榨”。“这些语言小天才,未来定位是国家急需的多语种人才。学校因此更多提供多语种同声翻译、模拟联合国活动等各种实践机会,锻炼他们成长。”
对天才学生的培养,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用了一个比喻:“学生好比大豆,考试是把大豆压成豆饼,而创新教育则是让大豆发芽。”
问题还在于,即便豆芽茁壮,它要根落何处,才能根深叶茂并再结硕果?
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段沛妍在今年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也是上海近10年来在国际最高级别的创新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她心爱的生物课题研究,要做实验、查资料、写报告……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流程没有两样。但是,她只是一名高三学生,要直面高考和升学问题。因为痴迷兴趣,她没时间备战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没时间反复操练应付高考。最终,国内大学她只拿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预录取资格。但坚守理想和兴趣,令她最终获得了国际大奖,同时获得的,还有美国名校的奖学金和入学资格。
文中提到过的“小天才”中,白雪霏因出色的生物特长和研究能力,被美国名校生物系录取;金琪被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录取。而以专职作家为梦想的小苍,却还在为写作才能未纳入国内大学中文系自主招生标准、不得不强化数理化以备高考而痛苦。
超脱升学体制而成功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升学,对多数天才孩子来说,是道无法回避的槛。刘京海的观点很尖锐:“天才培养和发展,如果不与高考挂钩,那高中校长只能是自作多情,天才培养和多元成才,将面临无人接棒的困境。”
虽然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特长能力进入中国高校选拔体系。可是,对于“天生我才”丰富多彩的类别来说,这扇门,开到多大才能包容?
天才孩子的成长之路很长;天才孩子的培养探索之路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