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通常由长期的肝脏损伤引起,表现为肝脏组织纤维化及肝功能逐渐丧失。其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素的长期作用。
对于由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引起的肝炎后肝硬化,其传染性主要来源于病毒本身,而非肝硬化这一病理状态。以下是详细的传染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握手、交谈、礼仪性接吻或共事)并不会导致乙肝或丙肝病毒的传播。
由非病毒性因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或脂肪性肝病)不具有传染性。这类肝硬化患者及其家属无需担心传染性问题,但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以减缓病情发展。
无论肝硬化是否具有传染性,患者都应采取以下措施:
乙肝肝硬化的传染性取决于是否存在病毒感染,而非肝硬化本身。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并控制病情发展。
近年来,乙型肝炎(乙肝)的传播途径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和肠道外传播的比例明显上升,而通过共餐、咳嗽、喷嚏、接吻、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病毒。那么,乙肝病毒究竟是如何传播的呢?以下是详细解析及相关预防措施。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包括以下情况: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
近年来,由于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普及,母婴传播的比例已显著下降。
医源性传播是近年来乙肝传播的一个显著上升途径,主要包括:
性传播是乙肝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包括:
此外,由于乙肝病毒可存在于唾液中,接吻时若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也可能造成传播。
尽管蚊虫叮咬是否传播乙肝病毒曾有争议,但研究表明:
因此,蚊虫叮咬并非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也可能传播病毒,包括:
不过,这种传播途径的病毒量通常较低,难以达到致病水平,且病毒往往很快被消灭,因此此类传播极为少见。
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避免高风险性行为等,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乙肝预防针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来帮助人体建立对乙型肝炎的免疫防御系统的一种预防措施。乙肝疫苗能够在注射后迅速发挥作用,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当乙肝病毒入侵人体时,这些抗体会迅速识别并清除病毒,从而保护人体免受乙肝感染。
在我国,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新生儿或儿童时期感染所致。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乙肝病毒几乎没有抵抗力。一旦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很难清除病毒,极易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甚至可能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因此,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预防针,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乙肝预防针为新生儿提供了一道强有力的免疫屏障。通过及时接种,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显著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的风险。研究表明,按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新生儿,其未来罹患乙肝的概率几乎为零。
乙肝预防针是预防乙型肝炎的关键措施,尤其对新生儿而言,及时接种能够为其未来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是一种高效的被动免疫制剂,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和复制。它是通过从健康人血浆中筛选出含有高滴度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血浆,经过超免疫处理后,再利用低温乙醇提纯技术制备而成的血液制剂。
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特别是对具有感染风险的乙肝易感人群。以下是其主要适用场景:
乙肝免疫球蛋白通过向人体提供高效价的外源性抗体,使个体迅速获得被动免疫力。其作用机制包括:
在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乙肝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96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每年约有82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特别适用于新生儿阻断母婴传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紧急保护等场景。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被动免疫手段,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和意外暴露场景。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根据病程的不同,乙肝可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种类型。
急性乙肝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主要包括以下表现:
此外,化验检查可能会显示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慢性乙肝的症状和体征通常不太典型,以下是常见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是在健康体检中被发现的。
乙肝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检查,包括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等)和肝功能检测(如ALT、AST等)。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和肝组织活检也可能用于评估病情。
乙肝的预防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注射和不洁性行为)以及母婴阻断措施。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如核苷类药物或干扰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害。
乙肝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定期体检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其他类型的乙肝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以下是乙肝的主要症状分类及其相关解释。
乙肝患者常常会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和精神不振。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导致:
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分泌的胆汁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至关重要。乙肝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以下症状:
这些症状的产生与胆汁分泌减少、胃肠道充血水肿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黄疸是乙肝的典型表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具体表现包括:
肝脏本身缺乏痛觉神经,但肝包膜上分布有痛觉神经。当肝脏发炎肿大导致肝包膜张力增加时,患者可能感到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不适或隐痛。若疼痛剧烈,应警惕胆道疾病、肝癌或胃肠疾病的可能性。
乙肝患者常出现肝脏肿大,其原因包括肝内炎症、充血、水肿及胆汁淤积。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肝纤维化,晚期肝脏可能缩小。脾脏肿大则与门静脉高压及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有关,持续性脾脏肿大可能提示肝硬化。
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肝外症状:
这些表现可能与肝功能减退导致的雌激素灭活减少有关。
乙型肝炎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轻重程度与病情相关,但并不完全平行。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