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说谎,我们容易走入的3个认知误区:
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严厉”,严厉在这个问题中是副词,用作形容词的时候,后面接的是“惩罚”。所以这个逻辑关系应该是 “越严厉越说谎“。此外,直接揭穿孩子的谎言,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强烈的羞愧,甚至会闹情绪,形成对抗,这就是“恼羞成怒”。
也许会有家长说,我狠狠的批评(打)TA后,TA就再也不说谎了。批评(打)可以改变孩子一时的谎言,下次的谎言就会更加”完美“。
2、只要孩子说了“对不起”就没事了:
如果说“对不起”可以免除惩罚,孩子也学会了用“对不起”这个委婉的方式在应付爸妈的期待。这并不会增强内心里的对说谎形成的内疚感,下次还是会继续。
3、说谎的孩子品质会变坏:
品质是人格的一部分,而人格的成熟需要18周岁,也就是说孩子没有满18周岁之前,我们还有许多的时间来与孩子一起塑造他的品质。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改变,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诚实的习惯,将来才会有诚实的品格。
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阶段:面带羞涩
一开始说谎是面带羞色的否定,是从心理动机出发,长期通过这样的应对方式保护自我,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气定神闲
这个阶段进化成为一种新形式:改变认知来为自己辩护。通过对自己的不妥当的行为重新构建的认知,降低原有的道德标准,自己的行为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例如孩子洗手点个铆的事件中,大人过问,他脸都不会红了,解释说:“谁叫你看到我没洗的“。这个时候在他的内心有就了“我洗没洗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没有发现就行了“的认知构建。
第三阶段:理直气壮
到了这个阶段,就更麻烦了,用对抗的方式来应对,孩子就会将责任归结于制定规则的人,他会理直气壮地说,“你自己那天不也没有洗手就吃饭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