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心经营动画事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良心产业,儿童产业是良心中的良心。”
于胜军导演与熊小米
妈妈网:中国电影产业蒸蒸日上,国产动画在这几年也逐渐从小荧幕发展到大荧屏,你怎么看到这种趋势?在动画电影上,商业市场和儿童观影的娱乐性、教育性上,您是如何权衡的呢?
于导:我们的孩子是在美学不成熟的年代走过来的,我们的电影市场喜欢吐槽、恶搞、娱乐化,但是对于儿童动画来说不应该是这样的。中国动画片大电影就像是在电影院里看电视一样。在90分钟里,在花了电影票的情况下,我们给观众看什么,给什么引导就重要了。6岁到成年人阶段的动画电影,中国年轻人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 6岁之前的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这些动画创造者要用爱去创造作品,而不是把孩子当做收钱的工具。文化产业本来就是一个良心产业,儿童产业就是良心中的良心,所以做儿童产品的人一定要把良心摆在第一位,才能把它做得有价值,而且肩负的负责更大。例如像《芝麻街》做了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了美国经典。美国总统、一线名人在里面露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儿童做事,这是一种无尚的光荣。如果能把儿童产业做到这个度上,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做儿童产业是最受人尊重的,也是最不受人尊重的,如果你把孩子当人头来赚钱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赚的是良心钱!
妈妈网:之前一直有声音要求中国动画片有分级制度,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很多妈妈在讨论动画片分级制度时,把分级制度等同理解为分龄制度,果真如此吗?
于导:分级就是分龄,0-3岁,3-6岁,6-10岁,10-13岁,13-18岁年龄段,国外分级的目的都是保护未成年儿童,而我们很多导演,创造者喊着要分龄,实际上是给**给一个合法理由的空间,没有人想去保护孩子的,西方国家保护孩子都是大企业自发养成行为规范。
妈妈网:妈妈网的网友们都很关注早教动画,在选择动画片上,于导是否给妈妈们一些建议?未来您是否会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呢?
于导:我给妈妈们的建议:6岁以下,可以选择《我的朋友熊小米》,它不管是色彩、语言、内容上都是达标的,是没有硬伤的动画片。国外动画片,6岁以下的,1-2岁,2岁开始可以看《天线宝宝》、《花园宝贝》;3-6岁看《朵拉》《小熊维尼》等,这些都是既美好又有爱的动画,而且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节奏、色彩、音乐都非常温和,很适合孩子们。我们会用一生去做学龄前动画,去付出我们的才华和精力,因为这是一片很大的空白,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做的事情,我们做这样的事情也很开心、很幸福,我希望我的女儿,将来有一天给她的孩子看动画片《熊小米》的时候,她会很自豪,介绍这是外公小时候给我做的动画片,比她说你外公多有钱、多有名、多有权更有价值,把它变成一个更加经典,有意义的事情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