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会客厅】专访“熊小米之父”于胜军导演

编辑:Holly

  要给孩子看健康、安全的动画

  “从语言、内容、画面色彩,来考量学龄前动画。”


于胜军导演创作中

  妈妈网儿童动画片,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儿童语言”,但是当下动画片市场里,有些妈妈会认为一些动画片语言风格过于幼稚,有的妈妈会认为一些动画片的语言风格过于成人化。针对妈妈们的这些疑惑,您是怎么看呢?

  于导:有女儿之后,我决定去做一部适合她看的动画片。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去研究、思考学龄前的动画片,去学习学龄前的一些专业书籍。后来我总结,儿童动画到底给孩子看什么,我觉得一部动画片处理的故事一定是健康、阳光的。例如在《我的朋友熊小米》里,我们要讲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是很和善的,在这个动画片里是没有反面的角色的,也不会拿一个很坏的形象去衬托一个很好的形象,因为我们认为动画片里每个小朋友都是平等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而且每个小朋友也都是友爱的、善良的,是可以学会爱人也会接受别人的爱的,能去帮助也会接受别人的帮助的,我们是通过这样的动画语言来传递信息。

  在《我的朋友熊小米》的故事里,绝对不会有歧视性的字眼,不会讲孩子“大耳朵”、“大头”什么的,我们不会拿别人的缺陷取外号,因为用外号去叫别人,一些内向的小孩会一辈子自卑。另外,在《我的朋友熊小米》里,也不会出现歧视性的语言,更不会出现骂人、喊打喊杀的情况,更不会出现数“这个笨蛋”、“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这个绝对不会有的。

  妈妈网:除了动画的语言,动画的行为呢?

  于导:是的,动画片不仅有语言,也有行为。我们有一集动画主题是《小马过河》,小马过河对学龄前儿童来讲,万一河水真深怎么办,孩子过不过河?这种危险是不能让孩子去尝试,因为孩子是会模仿的。

  我们要做一个认识消防车的动画故事,国人的惯例是起火了是不是要用消防车来救火?然后引入认识消防车。但在国外的动画片里,消防车是用来救小动物的。因为,当一个学龄前孩子买了一个消防车玩具,他就想玩救火游戏,这个时候他就会用明火,但是他不知道火意味着什么、能不能控制,他对危险的预知和判断是有问题的。他试错,跌倒了会疼,但是你不能给他一个大错去试。所以动画片就是这样,要给孩子看健康、安全的动画。

  妈妈网:出了语言、行为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在动画片里要注意的吗?

  于导:还有色彩问题。色彩对比太强烈给孩子看,会流眼泪、会刺激。我们美图师在画小米的时候会盯画面很长时间,直到看了眼睛不疼才会被采用。另外,画面节奏是缓慢的,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动画节奏太快的话,他怕错过情节而盯着看电视,这样就会流泪,对眼睛造成伤害。科学家也对这样的孩子做过检测,发现他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因为他长期受节奏快的动画片的影响,所以在教室里比较缓慢的节奏上,他反而精力不集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