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会客厅】专访“熊小米之父”于胜军导演

编辑:Holly

  通过动画培养孩子完整的社会化人格

  “在他心中种下美好,让美好栽培他一辈子。”


于胜军导演与小编讨论动画理念

  妈妈网:孩子们最爱看的就是动画片了,动画片作为一种媒介,它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您制作动画片的时候,您所坚持的理念是什么?

  于导:我刚入行时发现做动画片的人喜欢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去做动画片,做一些大人喜欢的东西。后来,我和迪士尼合作后发现,迪士尼对动画片有很严苛的要求,他们对儿童的年龄、性别都有一个详细的考量,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成长阶段给他们看不同的动画片。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我发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像日本、英国、美国、欧洲,他们对儿童动画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例如,学龄前的动画,因为孩子的成长特性决定他的模仿力很强、好奇心很强,他会从喜欢的动画片节目情景中学习和模仿,因此动画片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你会发现像《猫和老鼠》这样的动画片,它在美国就是限制级的,是不允许给孩子看到的,尤其是不给学龄前儿童看的。所以,总的说来,给孩子看的动画片一定要符合孩子客观的成长规律。

  妈妈网:像你参与制作的《海尔兄弟》,它有一定的科教意义;又像你导演过的《小鲤鱼成长记》,它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合进动画片;可以说,动画片是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的,你是怎么看到动画片的教育功能的?

  于导: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动画片,培养重点不仅是知识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具有完整的社会化人格,这其中包括对情绪的控制,也就是情商培养,以及是好性格的养成,培养孩子有一颗健康、阳光、温暖、包容、善良、热情的心。在他心中种下美好,让美好栽培他一生。将来不管他的人生成长道路上风吹雨打、酸甜苦辣,都能以健康、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的人生。这是我们学龄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不是告诉他某种知识,我们不想把动画片做成知识科教片。打个比方,就像国外优秀的绘本不是教育孩子一种知识,而是它要告诉孩子要学会思考,告诉孩子们美好的事情,在孩子心中种下美好。

  在孩子小的时候练就一个健康、阳光的心,可以化解他在将来面对的困难、成功、喜悦时心情,他不会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失败而悲伤不已。因为小时候在心里种下一片美好,他就会以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所以,我觉得心中种下美好对孩子非常重要,也就是培养孩子的人格。

  这我不得不说一下独生子女和社会化人格的关系。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每个国家表现出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像西方欧洲国家,一家有几口人,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可以完整的家庭架构中培养社会性人格;在中国,孩子的社会化人格是无法在家庭里完成的。他只有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相处中才能慢慢养成完整的人格。因此,针对这一点,在我们设计的动画片里,就要告诉孩子学会爱和被爱,希望通过动画片来告诉孩子简单的道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