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逗孩子上,成年人需要注意3个方面:
第一,不要为了显示亲热随便“逗”孩子
孩子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判断事物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肯定不算什么,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无所谓,可是对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伤害。试着回忆一下,可以发现很多人的记忆里还深刻地保留着一些童年时不愉快的事件。
在不了解孩子性格特征的时候,哪些玩笑尽量少开呢?比如,不要随便拿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要向孩子索要东西来试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要嘲笑孩子的身体特征,例如头比较大,发型比较特殊,缺了几颗牙齿;不要用威胁来要求孩子亲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车”“来,找叔叔来,不来,叔叔抓你了”然后做出一脸凶恶状;不要故意戏弄,让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话”,尤其是人多的场合……
第二,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传
例如“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大家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他的玩具车,而自己不给还被爸爸批评“小气”,孩子的思维就会混乱了,或者发现:成年人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行为是学习来的,所以有孩子在场时,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三,父母要会保护孩子
中国人讲究面子,即使心里觉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牺牲的就是孩子的心灵。父母应当温和制止“逗”孩子的亲友,实在不好意思不妨岔开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找个理由将孩子抱开。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里提到过这一现象,她说:逗孩子的明显结果是恶作剧。人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的原因。这多数源于儿童时期的“逗”,因为“逗”是一种没轻没重的行为,它也像打骂孩子一样在社会上蔓延,不过范围更大罢了。
如果你有孩子,也不希望别人戏弄她/他,就让我们一起保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