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个例子:
妈妈(蹲下来,注视安妮卡的眼睛,摸着她的肩膀,给她一个清楚的指示):“安妮卡,现在把乐高积木收进玩具箱里!”
安妮卡:“为什么?”
妈妈:“因为是你倒出来玩的。”
安妮卡:“真过分,每次都是我收拾,整天都在收拾!”
妈妈:“你不需要整天收拾。可是你必须学会,把你倒出来的东西收好。”
安妮卡:“提米(两岁大的弟弟)永远都不必收拾,实在太过分了!你总是什么都帮他做,却从来不帮我!”
妈妈:“提米比你小很多,他一个人做不来。”
安妮卡:“他可以,你爱提米胜过我!”
妈妈:“好了,不要再说了!你明明知道你这样说是不对的!”
这串讨论可以继续延伸下去。安妮卡妈妈保持冷静,尚未犯下错误。如果这场讨论持续得够长的话,她还是很容易犯错的,而最后安妮卡是否真的会收拾,则很难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适合讨论的,安妮卡成功的让妈妈所下达的明确指示,突然改变了方向。
再举另一个例子。以下三岁的莉萨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上演:
妈妈:“莉萨,现在把衣服穿好!”(清楚的指示)
莉萨:“不要。”
妈妈:“来啦,好乖。等你穿好,我们一起做点好玩的事。”
莉萨:“做什么呢?”
妈妈:“我们可以一起拼图。”
莉萨:“我不要。拼图很无聊,我要看电视。”
妈妈:“一大早看电视?绝对不可以!”
莉萨(哭泣):“老是不准我看电视!所有小孩都可以!只有我不行!”
妈妈:“不对。所有我认识的小孩早上也都不准看电视。”
莉萨这时为了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哭了起来,而她还是一直没有穿好衣服。通常结尾是,妈妈把莉萨抱起来安慰她,然后帮她穿好衣服,虽然她自己也可以把衣服穿好。这个例子中,妈妈下达一道清楚的指示之后,也陷入一场没有结果的讨论。这一次莉萨靠着看电视这个题目另辟战场,当然她也能把妈妈摆出来的每件衣物,从袜子到合适的发夹,都大加讨论一番。对一个还没上幼儿园的三岁小女孩来说,她真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