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太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发出警告,注意不当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它可能影响孩子心智的健康发展。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爱取代了那些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也让父母对自己怎么当好一个家长丧失了信心。
家教课堂:如何做到完美的管教
面对越来越多被宠坏的孩子,家长们束手无策。“新一代的家长希望能在两种极端中找到平衡,”儿童心理治疗医生帕得里斯·裕艾赫说,“他们已经领会到沟通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给孩子定规矩是有必要的,因为没有这些规矩和限制,孩子会变得专横暴虐,目中无人。”
孩子也会自行处罚
心理学家帕德里克·特罗布认为:“教育是建立在一系列纪律和规范的基础上的,这些规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更广义地说,就是区分好与坏,但是,一条规定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明确了如果违反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弗洛伊德说过,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需要处罚”。
如果这种处罚不是来自于父母,孩子很有可能会用别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比如:厌食,自残肢体,禁止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其他危险的举动……处罚,显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父母。
不过,过于频繁地使用处罚,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情对立,陷入处罚—违抗—再处罚的恶性循环。处罚应被列为最后的手段。如果处罚是使孩子听话的唯一手段,那么明显缺乏权威的你,赶快求助专家吧。
处罚须知
要对孩子明确规定
在告知孩子规定的时候,表述必须清晰,使孩子明白规定的强制性。
比如,与其说“我希望你在11点之前回家”,不如说“我要求你11点之前必须回家!”语气、眼神和肢体语言都应保持一致;如果你用同样的语气说“我禁止你外出”和“我建议你和我们呆在一起”,或笑着跟孩子说“你做的事情很危险”,都会使命令丧失可信度,使你以后难于下达命令。
由于分辨不清父母的话是愿望还是命令,孩子往往在受到惩罚时感到委屈,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处罚内容要提前通知
“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如果你不做,那么你还要去收拾客厅。”这就是劝导孩子服从而不是盲目服从。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家长不应该和他讨价还价,处罚内容必须彻底执行,也就是要言出必行。如果家长多次拿处罚来威胁却不付诸行动,那么孩子就会把要求当作耳旁风。所以,不可滥用威胁,在定规矩之前家长必须先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执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