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小报告 或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编辑:zhangxiaoqi

  “有效陪伴”爱打小报告的孩子

  家庭教育指导师岳文昊表示,在心理学上,孩子10岁以前一般会认为老师和家长是无所不能的,大人的地位要高于同伴,所以宁可得罪小朋友也会去告状。10岁以后孩子会更看重同伴,这时他们打小报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为很有可能会被同伴孤立。

  如果孩子爱打小报告该怎么办呢?早教专家认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孩子爱打小报告和家庭、班级氛围都可能存在关系,需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对爱打小报告的幼儿来讲,王芸建议家长要多进行“有效陪伴”。“不是和孩子玩手机、看电视,而是多跟他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比如给他读故事,跟他聊天,可以问孩子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聊一些图书。让孩子知道他是受重视的,不再有情感上的缺失。”


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是很正常的

  岳文昊则认为可以简单地把孩子打的小报告分为两类,一类是和自己无关的,另一类是和自己有关的。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都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那就要看孩子在班里是不是不被同学和老师注意,打小报告只是为了引起关注。如果孩子打的小报告是和自己有关的,那就要看是不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如果家长在生活中总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得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依赖于家长,就需要改变教育方式。

  “孩子受到别人的侵犯就打小报告,体现出孩子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的不足。”倪志勇解释说,比如受到其他小朋友的侵犯,可以直接询问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主张,例如说“我已经生气了,不要老是撞我,不要随便动我东西”。一些孩子确实连受侵犯后表达感受、观点、立场的能力都没有,遇到问题无法独立解决,只能求助于老师或家长。他们有些是没有形成这种意识,有些则是缺乏自信和勇气。

  倪志勇介绍,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环境中被攻击的孩子往往自尊自信不够,被侵犯之后只能告诉老师。“家长应该积极想办法帮助孩子发展独立自信的能力,与别人沟通、表达观点的能力。这点在家庭中就要培养。当然,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是不是足够尊重,是不是能让孩子独立地表达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参加专业训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