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用量及剂型
退烧药用量及剂型
1岁以内的宝宝一般来说是不会乖乖地配合吃药的。所以对于一岁内甚至在一到两岁之间最好喂服退烧滴剂,再加上滴剂的药物浓度低、中毒阈值高、刺激性低,这就让它在宝宝退烧上有不二的地位。在滴剂的用量上则要按体重选择。一般6~11个月的婴儿,对应体重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烧药。12~23个月的婴儿,体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2岁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烧药。再大一点的孩子可用片剂,这种像饼干一样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会拒绝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烧药,对患儿刺激性和副反应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类药,对胃部刺激较大,不建议使用。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同一种退烧药不宜超过2天,避免药物剂量过大。服用泰诺林和百服宁,一天不能超过4次,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
除了常见的两种滴剂,还有一种比较少用的退烧肛门栓剂。肛门用药可以从大肠吸收,效果快,用药也方便。在小朋友拒绝吃药的时候可以采用肛门用药的办法。
退烧用药很多,家长切勿随意运用增加剂量,否则会引起宝宝体温不降反升。不同的药之间配伍也要经过专业医生的指导,不宜自行使用。还有,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千万要记住,“药也是毒”的道理,任何药物(包括退烧药)都有它们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许多父母因爱儿心切,而把过多的退烧剂给幼儿服用,但却没退烧,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高热物理降温大法
出现高热的时候可以采用冰敷额头和温水或酒精擦浴的办法,有利于宝宝体温尽快恢复到正常值。除了用冰敷,还可以用冰冻的毛巾、退热贴敷于额头上;若将冰块敷腋窝则退烧效果更好。但是冰敷容易导致宝宝冻伤,要注意勤换冰敷位置,冰敷一个部位不宜超过15分钟,用毛巾包裹冰袋再敷就更安全了。而酒精擦浴就是用20%酒精兑用毛巾蘸润擦拭宝宝头、颈、腋窝和四肢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在作物理处理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抱着孩子往医院跑,尤其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否则病孩很容易在途中或在繁忙的急诊室候诊中,体温继续升高而发生意外,应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