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娃累觉不爱?是你不懂这些心理效应!

编辑:xiangmengjie | 出处: 妈妈网

  【案例二】妈网网友yoyo510030:宝宝爱吐口水 屡教不改!

  小宝刚过三岁,生气时就对着人吐口水,开始我是会好好跟他讲道理。可越说越不听,一直不改拿他没办法。后来也打过,一吐口水我就打他小嘴,虽然只是轻轻打,可现在这么久了这个坏习惯还是改不了!今天晚上就因为喝水的事,他要将水果咬了扔到水瓶里,我不让,他就咬了水果吐到我脸上,气得我不行,狠狠打了几下他的小嘴。我知道打得太重的,当时真的太气了,教了好多次还是这样。面对如此调皮的小家伙该用什么办法让他不吐口水呢,软硬兼施都用了就是不管用,妈妈们有没有好办法呢?


孩子爱吐口水被我打哭,没想到他朝着我吐了一口

  对应心理学效应:超限效应

  同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讲,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然在讲,马克吐温没有捐钱的欲望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就是“超限效应”,这是一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就常常踩到“超限效应”的界限: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地批评孩子,这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网友yoyo510030遭遇的情况就是如此,一次又一次批评孩子吐口水,甚至动手打孩子,最终孩子更加反抗。

  由此,家长批评孩子也需要有技巧,不能超过限度,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