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5、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等症状。
宝宝上火的原因
1、阴阳不调。中医认为,宝宝是“纯阳之体”,阳有余而阴不足,容易出现阴虚火旺、虚火上升的状况。因此,宝宝上火往往都是“虚火”、“实火”一起上,并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难度。事实上,宝宝的“火”通常都属于实火,一般是由于吃得过多,导致胃火发生。
2、病邪入侵。宝宝容易上火,有个主要的原因是宝宝自身脏腑娇嫩,免疫系统脆弱,各种病邪如暑、湿、燥等都很容易就能乘机侵入宝宝的身体,一旦病邪滞留在体内,就容易“郁而化火”了。
3、由便秘引发。宝宝牙齿的咀嚼功能差,喜欢吃精细的食物,摄入的纤维素相对较少。而平时高蛋白、高热量食物进食比较多,如果健身运动和活动又较少的话,就容易导致胃肠消化障碍,积食成滞,郁积于胃肠中发生便秘,从而导致化热、化火。另一方面,宝宝本身的肠道蠕动功能弱,消化液的分泌较少,易导致便秘,这是虚火内燥的常见表现。
宝宝上火的防治
1、注意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因为母乳中含有低聚糖的浓度很高,它们以短链糖的形式存在于肠道中,在肠道中可以快速提高有益菌的繁殖,不会让宝宝上火。至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应选好配方奶,多喂白开水。
2、注意日常饮食。宝宝的饮食应该清淡,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水果。对4个月的小宝宝要适时添加辅食,如米汤、红薯泥、菜泥、肉泥、肝泥、水果汁等;宝宝6个月后,除母乳喂养外,还应合理补充富含膳食纤维谷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可起到预防上火和便秘的作用。此外,要让宝宝少吃零食,尤其是不要吃瓜子、炒花生、油炸或红烧等易引起上火的食物。
3、养成好习惯。培养宝宝喝白开水的习惯,及时为宝宝补充体内所需的水分,同时也是在清理肠道,排除废物。此外,要让宝宝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比如不要用手揉眼、抠鼻;注意口腔清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